电话机

怀孕6个月的女子打来电话,说自己不想活了

发布时间:2022/7/14 15:04:31   

人生于世,有时真像大海上的一叶扁舟,渺小无助,有时还会迷失方向。本期故事的主人公,14年来守着一条心理咨询热线,用肺腑之言为生命之舟挂起希望的风帆,助力成千上万个迷途者继续远航。

△林志红在湖北之声开放麦《追光者》现场

“他们为什么要生我?”

那个女人打来电话是十月份,我记得当时天气特别好。如果不是上班,真想去公园逛上半天。

“您好,您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

她好像有些不相信,又试探性地问了一遍,“你们是心理咨询吗?”我说:“是的,有什么事情,你可以跟我说。”

我刚说完,她就哭了。

“我想去死!”声音不大,但气息很足,像要用力拔出一根扎在心里的针。我感觉这不是简单的心理咨询。我让她别着急,慢慢说,我会陪着她。

“我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为什么要生我?”

我刚到这个热线工作不久,没有多少经验。听她这么说,我的心怦怦地跳,生怕自己表达不当让她情绪更加糟糕。我想只有跟她共情,让她把情绪发泄出来。

“你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想过的。我以前也觉得活得没意思。”

“真的吗?”

△热线登记表,林志红会记录每个来电者的基本情况和处理意见

她好像找到了认同感。我接着说了自己的想法,我曾经非常自卑,自己学习不好,样貌也不好,又是偏僻地方出来的,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当时也怀疑过生命的意义。

我一边说,一边听着电话那头急促的呼吸渐渐平缓,我的心也终于平静下来。外面马路上传来喧嚣,我向外望了望,阳光依然很好。

我问:“你一个人在家吗?”她说丈夫上班去了,婆婆也不在家,她趁着独自一人才敢打我们热线。

原来她已经怀孕六个月了,在此之前,她患有多年的抑郁症,一直在吃药。怀孕后药停了,精神状态更加低落,加上孕期身体反应大,她承受着精神和身体双重折磨。“每天心慌、胸闷、想吐......”

△对于有自杀倾向者,林志红会做风险评估和心理干预

她说自己从小性格内向,做事情没主见,习惯听父母的话,尤其是她父亲。婚后丈夫和公婆对她都不错,但多年的抑郁症一直困扰着她,总是自我否定。

“我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想做,我知道这不对,可我战胜不了自己......”生活于她就像一沟绝望的死水,再炽热的阳光也照不出半点光影。

“我恨我自己!我恨我爸!我想杀了他!”她的语气没有半点犹豫和遮掩。我基本摸清了她的心理,对于这句话并没有很意外。

“当你说恨的时候,有没有感觉还是爱父亲的,其实你想要得到父亲更多的关爱和认可。”

“怎么可能?我就是恨他!”

“你可以少和你父亲联系。你不满意现在的生活,可你放得下你的孩子吗?”

提到孩子,她不说话了。我明白,她是位母亲啊!纵使有再多的苦楚,她也不忍抛弃自己的孩子。

“你恨你父亲,可你马上也有宝宝了,你不想成为你父亲那种家长吧?”

人生要经历种种不幸,若不是有一点牵挂在心里,有时候真要失去走下去的勇气。我感觉到她和父母关系不好,从小被父母忽视。我就尝试用亲人的语气,像哄孩子一样去陪伴、倾听、理解她,建议她把一日三餐吃好,勇敢地去人多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后来她基本每半个月都会来电,每次我都说“我知道是你”。有一次她居然跟我说,自己在准备小孩的新衣服。我听她说了半个多小时,厕所都没敢去。

她顺利把孩子生了下来,虽然现在还受抑郁症困扰,但好在症状不重,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了。

这是我第一次接自杀倾向的电话。如果知道今后还有比这更吓人的事情,我当时大概不会那么紧张了。

△书柜里装满了这些年的热线记录本,林志红数过一遍,总共本

晚上回家总感觉有人跟踪我

我不只一次被来电者“纠缠”。

有的人,电话一接起来就胡扯下流话;还有的人,每天来电三四次,也没有具体的咨询内容。我们的系统设置每次咨询有时长限制,时间到了跟对方说“请您下次再来咨询”,对方情绪瞬间激动起来,甚至说出威胁、骚扰的话。

有一次我快下班了,突然热线响了,接起来是个中年男声。

“你是不是准备下班了?”

这个声音我很熟悉,近两个月他几乎天天来电。自诉30多岁未婚,在喜欢的异性面前总是胆小紧张,在相亲网站花了三万多块钱相亲但没成功。

“你是不是坐2号线回家?”

我听得汗毛直竖。他知道我们的地址?!我下意识地往窗户下面望。

“我也每天坐2号线,医院在哪里。”

我感觉自己太阳穴在突突地跳,两条腿是软的。当时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我立马回头看门锁了没有。

“是,我下班了。还要告诉你,你的地址我们也知道,你说的每句话我们系统都录音了!”

我尽量用有恃无恐的语气说出这句话,但能感觉到自己的声音在抖。他没有再说话,挂了,只剩下“嘟嘟嘟”的忙音,我一下瘫软在椅子上。

我在办公室坐了十几分钟才离开。出门时下雨了,天也黑了,我选择了公交车回家。要命的是那天公交车一路上也没几个乘客,有一种不正常的寂静。我总觉得有人在跟踪我,有几个瞬间觉得公交司机都很危险......

△林志红的办公桌,耳机和电话,永远不变的二重奏

另一种情绪是极端的压抑和无奈。省外某重点大学的一个研究生,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凌晨,一个人在寝室三次自杀未遂,早上8点多躺在床上拨通了我们的热线。

她说家里是农村的,上到研究生很不容易。眼看快毕业了,可毕业论文在导师那里遇到了很大困难。我引导她说出了学校和身份信息,迅速在网上搜到当地大学的值班电话并告知。大概半小时后,辅导员打电话说找到了这个女生,正是暑假,只有她一个人在宿舍。

后来这个女生来电,言语满是怨恨。“你为什么要告诉学校,他们会把我遣送回家的,这样我就拿不了毕业证,找不到工作了。”我说我能理解你的担心,但你处于高自杀风险,我们有责任告诉你身边的人。

当时是我第一次陷入这种伦理冲突中。我又给辅导员打了电话,让他们慎重考虑这个女生的处境。

还有一天,我接到3个人的来电,他们都属于自杀高危人群。我当时非常累,觉得自己已经不能和电话那头的人冷静地对话了。挂了电话又觉得自己没做好。

我觉察我的状态已经不对,于是我在回家路边一个商场逛了三个多小时。我让自己去听商场广播里的歌,看货架上那些五颜六色的食品、各种材质的锅碗瓢盆、洗头洗脸的清洁用品、那些大大小小拖家带口的人……

△没有电话的时候,林志红喜欢看看办公室里这些小植物

但这种创伤一旦形成就很难完全消失。专业上这叫做“替代创伤”,是指专业心理治疗师因为长期接触患者,自己本身也受了创伤。

有一年去北京旅游,家里人都很开心,我却想到北京的一位求助者。他好几次给我们打过电话,不知道现在过得如何?

有一次同学聚会,大家知道我是做心理咨询的,当时饭桌上就有朋友来诉苦,说孩子怎么不听话,自己多么焦虑。我脑袋开始眩晕,我感觉自己还在热线室,还在接电话……我赶紧从饭桌离开了。

我用各种转移注意力的办法给自己治疗:充实专业知识(目前我做的心理学笔记有10余本)、逛街、运动、报各种兴趣班……

孩子问:“妈妈,你觉得呢?”

我高龄怀了一个宝宝。

那时我的身体反应明显超过第一胎。有点悲观地说,当时我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体验。

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前面提到的那个孕妇,我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了她当时的处境。还好整个过程都非常顺利,感觉到自己的坚强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也感谢二胎给了我许多生命的力量。

带孩子的时候,遇到什么事他经常会问:“妈妈,你觉得呢?”第一次听他这么问我的时候,我一下愣住了。因为这份工作的原因,平时都是我问别人“你觉得呢?”“你感觉怎么样?”,没想到现在有人来问我这样的问题,而这个人竟然是我可爱的宝宝。

听着孩子问话时的语气,看着他天真烂漫的眼神,我从心里涌起一股热流。

△这是林志红办公桌后面书柜上的三个小可爱

我接心理热线14年了。看到了生命的压抑与无奈,也见证了生命的坚韧与蓬勃。

有一个精神疾病康复期患者,一起陪伴了热线的成长。我没有见过他,但听前辈说他长相帅气,有点像一位香港明星,可惜很早就患上精神疾病,没有朋友,日常生活里常受到异样的对待。

20年,听起来只是个数字,对他却是一个个日夜堆积起来的。

我们的热线就像他的亲人。每次节假日他会来电慰问我们,说“你们辛苦了”。每次电话接通,他就说“是我!”

他总是用正能量鼓励和安慰自己。从早期在社会遭到歧视,焦虑、担心、恐惧,到慢慢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去帮助同样有精神疾病的人,还去精神科门诊做宣教,告诉大家怎样吃药、怎样定期检查、怎样调整“病耻”心态等等。

最近这些年他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一次也没复发过。每次接到他的电话,我就能最直接地明白我们热线的价值。

有个成语叫“一面之缘”,我们这一行跟人打交道都是“未面之缘”。那些来电者,我们从来没见过面。但我有时走在路上,看到某个陌生人,总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觉得他(她)应该打过我们热线。

我叫林志红,我是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心语”心理援助热线一名普通的心理咨询师。

用一根电话线连接起那些孤独、脆弱、绝望的角落,“心心语”心理援助热线成了许多对生活绝望、甚至意图结束生命的人们最后的避风港。这条热线也许无法拯救每一条生命,但它至少可以告诉你,“你的痛苦我听见了,我一直在”。从开通至年1月底,“心心语”心理援助热线的接听时长超过个小时,接听人次累计超过11万。通过团队志愿者专业的服务,心理救援的人员范围遍及全国各省市以及海外地区,挽救了很多的鲜活生命,被誉为“希望的热线”“生命的热线”。

湖北之声全年征集

属于你的中国故事

——不限职业、不限背景、不限年龄,

只要你有梦想、有故事,

麦克风和舞台属于你,

观众的聆听和掌声也属于你。

征集通道:HBzhuiguangzhe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98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