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话机 >> 电话机优势 >> 改革开放四十年湖南印记丨那时最洋气的话有
年12月12日,长沙本地电话网建成并将电话号码升为7位数,图为新闻发布会。组图/湖南电信档案馆提供
年12月12日,长沙本地电话网建成并将电话号码升为7位数,工作人员在现场拨测。
长途传输载波化。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木心先生这首小诗《从前慢》里描绘的景象,正是老长沙卢伯雄记忆中过去的样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百姓通信主要靠书信、电报和两条腿。谁家要办个大事、喜事,都是骑自行车挨家挨户通知。如果是外地,就得写信或发电报。后来,家中装了电话,一根电话线连接千家万户,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40年,人们通信工具的变化折射出时代变迁,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潇湘晨报记者陈张书实习生李香灵长沙报道
今年70岁的长沙市民卢伯雄家里至今还珍藏着一部BB机、一部黑白屏诺基亚手机。这些机器有的虽已损坏,但都包含着时代记忆。
“以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联系亲朋好友主要靠写信。”卢伯雄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家庭装电话是件新鲜事,那时装一台家庭电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申请
因为符合政策得以优先装电话
年夏天,卢伯雄一开始认为自己家的电话“可能装不成”。当时,他住在天心区书院路的胶厂宿舍,算长沙近郊,周边只有一些工厂宿舍和菜地,比较偏僻,没有设置电话资源。
同住在小区的一位卖书的个体户刘老板,当时也想在家中装一台电话。于是他跑到位于东塘的长沙邮电局排了好几天队,终于轮到他了,但他却被告知至少要等上一年才能装电话。
一天晚上在小区乘凉,听刘老板讲述了装电话难的遭遇后,卢伯雄心里凉了半截。
“当时装电话不仅要有经济实力,还要看身份。”卢伯雄回忆。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办公室,打电话向家中装了电话的朋友咨询。朋友告诉他,工厂领导因工作需要可以优先安装家庭电话。
“我从一大堆文件中找到了那条可以装电话的政策。”当时40多岁的卢伯雄是一家国营工厂的厂长,正好符合政策。随后,他想起自己在邮电管理局认识的一个朋友。几天后,卢伯雄跑到那位朋友的办公室,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并将自己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条件的资料递给了他。
一个星期后,果然来了两位工作人员,对他家小区进行了资源核查和线路考察。
安装
从埋杆布线到装电话花了一个月
那时,安装私人住宅电话,是一项重大工程。
卢伯雄清楚地记得,邮电局工作人员来装电话那天刚过二伏,天气特别热。当时,一台工程车载来3根电线杆,6名工作人员将电线杆抬进小区,挖坑埋杆。
“当时工人穿着短裤、背心,背着一大捆电话线往杆上爬,早上7点多就开始施工,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卢伯雄回忆,当时天气很热,他烧了茶放在下面,工作人员一天要喝掉10多壶。“请他们到家里吃饭,他们就是不去,有一次饭菜都做好了,拉都拉不上楼。给他们每人一包烟,也被他们队长退回了。”卢伯雄回忆。
装电话这件新鲜事,也吸引了小区里不少邻居围观,最关心此事的要属卖书的刘老板。看到小区在埋电线杆,刘老板可乐了,每天回家都要关心一下施工进度。
从埋电线杆,到布线,差不多花了一个月时间。随后,两名技术人员来到卢伯雄家中安装电话。“当时一台装在客厅,一台装在卧室床头柜。两台都是红色,很醒目、亮眼。”卢伯雄说。
电话正式开通那天正值周末,左邻右舍,卖书的刘老板,还有一大帮小朋友都挤在卢伯雄家客厅看热闹。
“喂、喂、喂……”工作人员调式着机器,测试信号和通话质量。小朋友都把小脑袋凑到电话机旁,生怕错过一个细小的惊喜。
“从上户拉线到买座机,一共花了元。”卢伯雄回忆,那时他一个月工资多元,装台电话花了他近三个月的工资,“当时一个朋友家装电话需要额外架一根电线杆,加上装机共花了元”。
卢伯雄家的电话装好后,卖书的刘老板第二天就去了邮电局,不久后,他家也装上了电话,成为小区里第二个装电话的。
使用
家中电话成了邻居的“公用电话”
卢伯雄回忆,那时装电话的家庭屈指可数,谁家装了电话,都会被印在电信部门出版的通讯录上,每个装了电话的家庭都会发一本。当时,“有事打我电话”一度成为最洋气的一句话。“这不仅体现了家庭的经济实力,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卢伯雄说,每次见到亲友或熟人,他都会在对方离开前,随手找张纸写上自己的电话号码递过去,并再三嘱咐“有事给我打电话”。
不过,在卢伯雄的记忆里,和其他拥有电话的家庭一样,他家电话刚装时用得不多。“电话打不出去,亲朋好友当时都没有电话,我家算是最早的了。”卢伯雄说,刚开始他家的电话主要是用于工作沟通。由于工作调动,卢伯雄年被调入另一家企业担任厂长,常常要联系业务,每天晚上都要接好几个电话。
卢伯雄回忆,一天晚上下大雨,厂房有一面墙被淋湿,员工发现有倒塌的可能,生产安全工作负责人给他打来电话。得知情况后,他先在家中通过电话进行组织、调动,然后冒雨骑着摩托车赶到现场进行处理,顺利化解了危险。如果家中没有电话,当时员工可能要冒雨骑40多分钟自行车从工厂到他家当面汇报情况,一来一去,肯定要耽误大量时间。
慢慢地,不到一年时间,家庭安装电话的用户多了起来,邻居们来家串门借用电话的也多了起来,卢伯雄家中的电话成了“公用电话”。
卢伯雄回忆,刚开始装电话时,话费标准是前3分钟0.1元,超过3分钟后每分钟按0.03元收费,长途1.2元/分钟。后来电话费又贵了一些,有一个月,小区不少邻居来家中打电话,卢伯雄家一共花了多元电话费,这让全家吃了一惊。这在当时可是一笔高昂消费,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得起的。
即便如此,排队安装固定电话的市民依然络绎不绝,邮电局门口每天排着长队。也许对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老百姓来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小康生活的完美景象。
时间线
年长沙邮电部门引进西门子自动电话交换机,长沙有了市内自动交换的固定电话。此前长沙市只有人工转接的固定电话。
年长沙市电话号码由4位数升为5位数。
年至年固定电话开始进入长沙普通家庭。
年湖南邮电第一条国产光缆工程投入运行。
年长沙市部分电话号码由5位升至6位数。
年长沙地区电话号码由5位、6位升至7位,方式是首号码重复。
年12月长沙地区率先建成本地电话网,并将电话号码升为7位数;到年,湖南省14个本地电话网全面建成,并将电话号码一律升至7位数。
年长株潭三市并网,电话号码升为8位数。
观察
从“摇把子”到光纤电话通讯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
现在我们打电话,拨个号码就可以直接和对方通话。但在以前,打电话可没有这么简单。你要先把电话挂到交换所,由话务员接线,才能与接电话的人联系上。湖南省电信公司网运部高级工程师王志农回忆,早期的人工交换式电话机,俗称“摇把子”电话,在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广泛使用。那时单位的电话是联系工作用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打电话要去小商店里的公共电话代理点,打长途电话和发电报要去电信局营业厅。
年至年,固定电话开始进入长沙普通家庭。“当时技术还比较落后,设备容量有限。”王志农介绍,当时使用的是铜线,一路线最多同时传输24路电话,后改成电缆线,可同时传输路电话,如今光纤可同时使用无数路电话。
不仅容量资源有限,同时,传输线路的维护是正常通话的重要保障。王志农当时的工作就是处理传输故障,保障正常通话。“一个小故障15分钟完成。”王志农回忆,当时技术水平有限,很多问题都要靠个人经验解决,一般情况下一个工程师一天能解决5个故障已经很了不起了。“有时还要协同作战。”王志农介绍,比如一用户打电话到北京,发现电话有杂音,长沙市到北京的线路,当时只有几条线,而且线路是分段的,长沙要经过武汉、郑州、石家庄,然后才能到达北京。这种问题处理起来就需要各地传输线路维护人员的协同处理,一段一段打电话,查出是哪一段出了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加快,没过多久,城市居民家庭就普及了电话。年12月12日,长沙全市电话装机容量10万门,住宅电话1.04万部。到年6月1日,长沙地区固定电话用户突破万大关。年,长株潭三市并网,电话号码升为8位。长株潭实际在网的固话用户突破万户,其中长沙在网用户接近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