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世界上第一封电报诞生周年。年5月24日,萨缪尔·莫尔斯试验成功世界上第一份电报。不要看这只是一份普普通通的电报,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人类开启“信息时代”的大门。不过,凡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电报出现之前的岁月里,你知道人类为了通信有多努力么?这篇我们就来聊一聊在电报出现之前,人类是如何实现长距离通信的?长距离通信的早期这事我我们还得从人类有了语言说起,话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本质上就是在信息传递。后来有了文字和书写系统,信息可以被记录到泥板、草纸、竹简、纸张其实就是为了实现信息的传递。但是长距离上信息的快速传递,对于人类来说一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在中国古代,长距离通信系统主要依靠的是驿道和驿站。也就是说,在古代,马跑多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就有多快。而在西方,古罗马帝国时期,他们也有类似于中国古代的驿道和驿站,可以把信息从美索不达米亚传递到西班牙,整个过程大概需要10天左右。当时的凯撒大帝在出行之前会一般派出信使,但常常出现凯撒都到了,信使却还没有到的情况。驿道和驿站本质上是:用马匹带着信息去接收端。它最大的缺点就是速度实在太慢了。将信息进行编码驿道和驿站系统的信息传播速度常常在军事上是不够用的,所以在古代,也用其他的办法。就拿中国来说,大多数人能想到的长距离通信就是烽火台。但烽火台能传递的信息其实很少,只能传递“有敌情”或者“没有敌情”。这个“有敌情”或者“没有敌情”和狼烟之间实现了一次编码。也就是说,其实当时的人是看到了狼烟确定了“有敌情”,而不是看到了“有敌情”这三个字。把语言和某种特殊的符合进行等价的过程就是编码的过程。和狼烟类似的还有战场上的信息传递,比如:击鼓和鸣金。在《曹刿论战》中就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在《孙子兵法·军争篇》中也有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其实就是把将帅的决策编码成了乐器的声音,然后通过声波传递出去。但这里的问题其实和狼烟很像,就是能够表达的信息量很少,只能传递简单的指令。而且两者都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比如:如果在两个烽火台中间,有人点个火,那么就很有可能发生误传。可以说,长距离快速通信的艰难一直延续到了18世纪。信息塔到了18世纪和19世纪的世纪之交,法国人克劳迪·夏普(ClaudeChappe)兄弟开始思考如何实现“远距离传讯”。他们设计了一种带有大型机械臂的信号塔,每个信号臂能做出种做动作,他门把这些动作编码出了种信息。这些信号塔被建造在高山上,信号臂也非常高,所以可以让十几公里外的人都看得到。也就可以用它来传递情报。具体的过程就是,一座信号塔向另一座在视线范围内的信号塔发送信号,以此一个个传递下去。和烽火台比起来,信号塔可以表达的信息更多,本质上,信号塔利用的就是光波的传递。当时恰逢法国处于战争状态,克劳迪·夏普兄弟被授权建造一条从巴黎到里尔的线路,总长将近公里,一共建造了18座信号塔,并且都投入了使用,传递的第一个消息就是从里尔到法国,总共用了9分钟的时间,传递的内容是:法国军队打败了普鲁士和奥地利军队。这要换作用马来传递信息至少也要1天的时间,信号塔强大的功能让全法国人民都很满意。于是,法国一口气建造了个信号塔,形成了一个线路总长公里的通信网络。后来,许多国家都开始学着法国建造通信网络,在短短的几年中,信号塔遍布了全球各地。而我们熟悉的远距离通讯,后来用来形容电报的英文单词“telegraph”,一开其实是用来指信号塔,百叶窗以及旗语的。但我们要知道,信号塔说白了就是极尽人类的视觉能力。如果阴雨天气,大雾天气,这就会失效。这也就算了,我们想一想小时候做的传话游戏,常常这个话传着传着就变味了。信号塔也有同样的问题,常常出现传错的情况。所以,它只是那个时代最佳的解决方法,但他仍然没有解决信息长距离传输的问题。电气时代的序幕年,法拉第开始了一大串的重大实验,并且还发现了电磁感应。从此,“电”和“磁”成为了一门科学。人类可以开始控制“电”和“磁”。于是,许多人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用电线来进行信息传输?不过,当时也有些人认为,和信号塔比起来电线并不安全。比如:电线很容易被人砍断。不过,对于“电”的误解,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得到了消除,这个人不仅解决了用电线传输信息,并且还让这项技术大规模商用,他就是萨缪尔·莫尔斯。那莫尔斯是如何解决长距离通信的难题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