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机

那些年咱都用过的通讯方式现在你还能想起

发布时间:2023/6/6 14:11:05   
中科公益抗白 http://m.39.net/news/a_5972929.html

这些通讯方式你用到过吗

——通讯方式的变迁

□甘良顺

“张三、李四,村大队有你们的信……”,“王五,有你的长途电话,快来村大队接电话!”那时候汲县(卫辉)各乡村大队广播喇叭里经常会喊人们去拿信或者接电话。

建国初期,书信是最常用的联系方式,那时人们都用书信这种缓慢而浪漫的方式与远方的亲友、爱人传递信息,诉说思念之情。如果有啥事儿了或者想表露一下心迹,就铺上信纸拿起钢笔静静地坐下来,写家中事,写家乡事,写爸妈的身体状况,写对亲朋的思念之情,洋洋洒洒尽情倾诉心声。信写好后贴上一枚八分钱的邮票,送到村子大队部那里,邮递员来了以后给你拿走然后送到县里的邮局。邮递员骑着绿色的自行车,身穿绿色衣服,自行车大梁上挂着绿色的兜子,那是装报纸或者信件用的。邮递员一般都是把信件送到村大队,有挂号信或者电报了才会亲自送到家。那个时候分平信、挂号信以及航空信。挂号信不容易丢失,航空信件快一些,不过比平信贵一些。后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先进的通讯工具相继出现,写信这种交流方式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电报无疑是最为快捷的一种远距离联络方式。如果家中有急事了,往往采用发电报的方式,速度快,不过收费更贵点,一个字大概是几角钱。所以电报的内容需要斟字酌词,及其简洁,“有急事,速回!”“父病危,速回!”等。遇上万不得已和紧急情况时人们才会选择发电报这种比较快的通讯方式。

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的联络方式主要是信件,不过村大队部有一部摇把子电话。电话颜色是黑色的,形状是梯形的,上面有四个爪是为了放听筒。你如果要打电话,一手摁着座机上的听筒,一手摇座机侧面的摇把,摇几圈通了之后拿起听筒,告诉接线员你想给哪里打电话,接线员接通之后你就可以和对方通话了。不过通话中尽量少说私密的话,据说接线员如果想听的话都可以听到。

年,国家开始对普通百姓开放电话安装政策,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以往只有在机关部门才能见到的电话机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当时安装电话门槛很高,需要交电话初装费用,私人电话安装全部费用大约需要3千多元,公家电话为5千多元。这也就意味着,普通工薪阶层不吃不喝半年才能安装一部电话。八十年代末第一批家用电话走入寻常百姓家,九十年代固定电话走进千家万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和家人朋友沟通联系。电话的发展由最初的手摇式、转盘式,到按键式、无绳移动电话,再到数字电话……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出现了传呼机,也就是BP机,那应该是最早的随身携带的简易的移动通讯工具。那时候,腰间别个BP机是特别有面子的事儿。最初,用户只能接收呼叫信号,需要致电寻呼台才能查询到回电号码。后来开通了数字寻呼台,才解决了这个难题。那个时候谁腰带上如果挂个传呼机也是特令人羡慕的,传呼机“滴滴滴”一响,赶快撩起上衣查看信息,有人更多的是炫耀。寻呼机的出现,卫辉市街头路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用电话亭,成为当时的一道风景线。

早期的BP机全是进口产品,开发出汉字BP机后,才让用户不用满大街找电话就可以知道呼叫内容。年、年时,手机开始慢慢出现。年以后,寻呼机淡出中国的舞台。

“大哥大”被称为“世界第一部手机”,它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年大哥大进入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哥大”盛兴于中国市场,最初购买需要花一两万元,还要缴纳几千元的入网费。不过它无疑成了加速人们信息沟通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在当时有人拿着这个砖头块大小的“大哥大”特气派,甚至还变成一种身份的象征,当时真的属于奢侈品。但“大哥大”很快就被小型“手机”取代了。年6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完全关闭模拟移动电话网。“大哥大”成为历史名词。

到了21世纪初,人们开始追求小巧便携的手机,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成为了手机市场的三大霸主。最初的手机块头不算小,比较厚重,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打电话或者发个信息。后来出现了多种款式的手机,手机类型比较常见的有直板式、折叠式(单屏、双屏)、滑盖式、翻盖式、旋转式、侧滑式等几类。当时,电信局还推出小灵通业务,小灵通以方便、灵活、低费等特点一度风靡卫辉城乡,受到了众多人的喜爱。

进入21世纪,互联网也迅速发展,QQ的出现盛行一时,人们通过QQ联系亲朋好友,认识网友。智能手机出现后,又开启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0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