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话机 >> 电话机资源 >> 大道向前湘村新时代湘乡泉湖片区三
(泉湖片区村民在现代化大棚内进行农作物管护。)
湘乡市龙洞镇泉湖村是陈赓大将的故乡,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和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为便于成片开发,当地政府将泉湖村与周边的楠香村、长太村等村合并组成泉湖片区,总人口约1.2万人。
泉湖片区以陈赓故居、谭政故居、“毛泽东求学之路”三大红色旅游资源为基础,做好“红色”文章;以“田园育才”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带动小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周边农户致富,做好“绿色”文章;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循环经济为链条,配套上下游企业,打响“蓝天保卫战”,做好“蓝色”文章。
泉湖片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如火如荼。该片区规划,年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
博士下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泉湖
今年开春,拥有吉林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学位的刘永平,和他所在的工作专班成员,脱下皮鞋,赤脚“下田”。他们流转亩土地“小试牛刀”,实施水稻、油菜混种,发展订单农业。
但这并不是这个工作专班的主要任务。
今年3月,刘永平下乡,担任湘乡城乡建设集团全资子公司康裕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这家公司正在探索“政府+公司+社会资本+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运营模式,泉湖的特色农业、文旅产业都将由这家公司“操刀”。
(湘乡市龙洞镇泉湖片区田园风光。)
跟随刘永平的脚步,记者来到陈赓学校。泉湖片区更大的发展,正在这里酝酿。陈赓学校目前是泉湖片区乡村振兴的临时指挥部,指挥部墙上挂着泉湖片区项目规划图。
工作专班成员刘亮,曾是湘乡重点办主任,此前专门负责项目规划、项目申报和项目建设及督促调度,他对泉湖片区的规划信手拈来:“规划图中轴部分由3条主线构成,一条主线是菜石江,由北向南串起谭政故居、红色文化带、剪刀桥、泉湖公社、陈赓故居等红色旅游资源和田园风光。另外两条主线分别是‘毛泽东农村运动考察之路’和‘毛泽东求学’之路。”
“国字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何来泉湖?
几年前,面积只有4.2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人的泉湖村,还“蜗居”在湘乡城郊一隅。泉湖村拥有陈赓故居等红色旅游资源,又有待开发的湿地、温泉,人文、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但受制于地域面积狭小、新型经营主体少等因素,振兴泉湖的道路走得并不顺畅。
直到去年秋天,泉湖村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政府提出“泉湖片区”概念,将楠香村、长太村、新塘村、杨树村合并进来,泉湖一下子“长”大了10倍。以“红色、绿色、蓝色”为主色调,将泉湖片区打造成为以党建兴村、红色文旅为龙头,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特色的现代新农村综合示范片区。
出“重锤”敲“响鼓”,不动真格不收兵。湘乡市成立领导小组,从自然资源局、文旅、水利、农业农村、城乡建设集团、乡镇等抽调骨干,组成泉湖片区乡村振兴工作专班,“国字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泉湖。刘永平看到泉湖的发展潜力,加入乡村振兴队伍。他们面北融城,产业暖场,激活田园,誓要攻克泉湖片区乡村振兴的“堡垒”。
泉湖片区凝聚起前所未有的力量,工作专班、驻村队、龙头企业、新型农业合作社在这里集结,人才在这里聚集,情怀在这里碰撞。
老刘很“牛”,誓要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你别小看这些辣椒,一颗辣椒种子就要7.5元呢。”走进泉湖片区现代化育苗大棚,南瓜、黄瓜、四季豆正在开花,50多种名贵辣椒红绿相间,争奇斗艳。
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是位民办中学的校长,名叫刘伟庚。他在泉湖投入万元,成立湖南田园育才科技有限公司,建起亩的田园综合体,摸索“产、学、研、旅”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当地工作人员抱怨,联系上刘伟庚不容易,电话经常打不通,人也时常玩“失踪”。熟悉他的人指了一条“道”:“要找老刘很容易,他的田园综合体哪里有挖机,你就奔哪里去!”记者走了三四公里山路,终于见到了挖机。刘伟庚果然在挖机旁边。
(泉湖片区现代化大棚)。
瘦小的身材,黝黑的皮肤,穿着一身黑色旧西装,脚上的皮鞋满是泥巴,伸出的手全是老茧,说这是一位农民有人信;说这是一位管理名师生的校长,相信的人不多。今年刘伟庚已到花甲之年,本应退休享清福,老刘却有股倔强劲,非要圆了自己的“梦”。
两年前,田园育才科技公司在杨树村投资建设田园综合体,大规模种植水稻、水果和蔬菜。泉湖村瞅准商机,与田园育才达成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其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有了田园育才科技公司这个“龙头”,泉湖村成立集体公司,组织村民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泉湖村与刘伟庚谈妥,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我当过农民,吃过苦,受过穷,挨过饿,打小就有三个梦想:一个梦想是让下一代吃饱吃好,所以我联系了许多农业专家,免费为他们提供试验场地,建立属于中国的‘种子库’实验基地;另一个梦想是培养一批身价上千万的职业农民,让农民成为大家羡慕的体面职业;最后一个梦想是让家乡变得越来越好。”为了完成这3个梦想,刘伟庚每天清早上班,很晚才回家,出钱出力,默默耕耘。熟悉他的人说:“老刘肩膀皮厚(能吃苦耐劳)!”
田园育才科技公司的“龙头”作用开始显现,每年为泉湖村集体经济增加3.5万元收入;长期有20多名村民务工,每人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公司农业研学旅游与泉湖的红色旅游开始融合、互动。
“匆匆赶路”,泉湖片区村民幸福如泉涌
位于泉湖片区腹地的剪刀桥,是一座清代石桥,桥上留有深重的独轮车辙印,是当初往来客商留下的。桥头盛开着两丛“风车挂满墙”的络石花,璀璨夺目。当年,少年毛泽东白衣胜雪,风华正茂,从韶山冲出发,正是途经这座剪刀桥,穿越菜石江,到东山学校读书,留下了匆匆赶路求学的身影。
如今的泉湖也在“匆匆赶路”,各类小型农业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为了让“红色”吸引人、“绿色”留住人、“蓝色”富裕人,泉湖片区积极规划,整合项目资金余万元,同时由湘乡城乡建设集团作为承贷方,拟贷款4亿元,加大开发力度。
(陈赓故居。以上图片均为辜晋摄)
陈赓故居文化园、谭政故居文化园、泉湖温泉酒店、菜石江河堤整治等项目提上议事日程。泉湖抓住时机,成立泉涌建筑劳务有限公司,把村里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承包万元以下的村集体建设项目,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引擎。泉湖村党总支书记丁志强告诉记者,今年村集体收入有望翻一番。
农业是基础,守住了基本农田的“饭碗”,泉湖才有发展的底气。泉湖成立泉涌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双季稻等;与村里龙泉米业、明旺食品加工厂合资经营,打通粮食生产、储存、销售环节,为村集体经济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泉湖片区一隅,建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餐厨垃圾处理厂等循环经济项目。记者走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在这里,每天处理生活垃圾多吨,日发电量27万千瓦时。该厂聘请泉湖村民打理物业和绿化,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丁志强介绍,当地政府打算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中心,在周边规划建设天然气应急气源储存库、市政污泥综合处置、资源循环利用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全链条循环经济工业园。
寻觅家园深处的美丽
朱惠然(湖南工程学院学生)
近日,我以湖南日报青年观察员身份,来到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陈赓大将的故乡——湘乡市龙洞镇泉湖片区。都说这里有“红绿蓝”三种色彩,我怀着好奇之心,去寻找藏在泉湖片区家园深处的美丽。
我触摸到了这片土地流淌着的血液,“红”是这里最美的底色。踏上这片令人向往的红色热土,闭上双眼,脑海里浮现的是土砖青瓦的陈赓大将故居;是少年毛泽东白衣胜雪、风华正茂走过的剪刀桥。究竟是红色的土地哺育了红色的灵魂,还是红色的灵魂滋养了红色的土地?我坚信,这片土地一定有一种力量,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人走上红色的革命道路。
我看到现代化蔬菜大棚内的南瓜、黄瓜、四季豆正在开花,50多种名贵辣椒争奇斗艳。这些大棚是农业龙头企业田园育才科技公司建设的。看着现代化的蔬菜大棚,看到绿油油的作物,我明白了,原来“绿色”发展是全村人的梦。
我看到“蓝天白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餐厨垃圾处理厂等循环经济项目,在泉湖打响“蓝天保卫战”。在这里,每天处理生活垃圾多吨,日发电量27万千瓦时。的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色”产业让泉湖片区更富了,其中最有成效的,当属我看到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泉湖片区集体经济增加11.5万元收入。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下,泉湖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起一段话:肩挑“金扁担”的新农人,正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让现代农业星火燎原。
这,不就是泉湖片区最真实的写照?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