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话机 >> 电话机资源 >> 中国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实物笔录二
何景瑞民俗大写意:时光掠影,留住乡愁一一中国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实物笔录(二)
作者:何景瑞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赓续民族精神,用拳拳的赤子之情,经过长时间的子夜笔耕,留下了这些民俗文字,记录中国北方历史,为即将消失的文化存证,留住民俗文学之根和民族生活基因。
一一题记
.提灯
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径,坎坷不平,在生活的道路上,执一盏灯,轻轻地放光,生怕惊醒那些织就的日子,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牧笛,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和遇见,这就是古式老马灯。
提灯,也叫老马灯,是中国生产的现代照明工具,它以煤油作燃油,配上一根灯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既防风又防雨,在二十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广泛应用,生产队饲养员给马牛添草添料时挂在马棚上,草原骑士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行车时还可以挂在车辕子上,都与马有关,因此而得名。
家乡是开放式的盆地,从农村到牧区,生产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都夜以继日,不断努力地改变着世界,用老马灯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为社会主义农业大生产做出伟大的贡献。
灯笼成烛,照明实用。赤峰人,赤峰事,绑定提灯的回忆,随着电力的发展,这是两个永恒之间的一片狭谷,两朵黑云之间的一次闪电,不要想怎么结束,中国制造的帷幕才刚刚拉开,我们会精彩的演出,好日子才刚开始。
.手电筒
用一束光冲破黑暗,照亮通途,指点家乡,光不惊人电不休,到该去的地方,赶赴一场生活的担当,这就是手电筒的使命,怀旧那铁皮一号电池的经典手电,点缀蒙汉民族团结一心的心路里程。
手电筒,在大跃进年代,举家必备,特别是农村牧区,经常加班夜战,如护秋、看场、浇地、接羔、接驹、求医和防洪等,凝聚力量,激发活力,有时二节不够亮度,就再加一节变成三节手电,可以使劲地加到五节以上,淳朴的百姓,劳动为荣,收获是权衡价值的砝码,无论是田野风风雨雨的酿造,还是草原静静悄悄的守望,只为人生的收获。
镂古储旧著民俗,耕今探昨写春秋。手电筒在新中国的社会进程中,印证了农牧民战天斗地、吃苦耐劳、大公无私的精神,情铸农牧,钟灵大地,它结满了星星和月亮,苦辣酸甜的相约,把信念熔进电光中,邀回一缕缕理想,映红农牧民张张笑靥,至乐无声,羹肴有味,在金秋结出沉甸甸的累累硕果。
.老酒壶
一把老酒壶,借酒升华,媒介融合,纳入酒文化范筹,千里草原,风景大道,便勇闯天涯,歪门邪倒,低极下流,多少莽汉草民,多少英雄豪杰,惊天动地,传为美谈和佳话。
老式老酒壶,历尽沧桑,传承文明,标志着社会人生的进步,时光留下拳拳的力量,纵的描绘感情,横的拓耕和谐,心的交流,捭阖出时代的盛世繁荣。
花开二月酣春色,酒递居家做壶杯。好酒壶中装,无酒不成席,一个小小的怀旧酒杯,勾勒出生活的全部,把一切往事凝固在酒里,酒话连篇,执壶浩荡,也许倾诉的是心里话,世上的难事没有酒壶办不到的,壶容乃天下,喝了咱的酒,风风火火闯九洲,欢乐幸福家,手握长寿壶,着实让人回味无穷。
记忆酒壶风韵在,大气犹存慰魁才。在这杨花三月、桃花盛开之季,观赏这把老式老酒壶,感悟民俗文化,寻找百年文明,御去乡愁,回归自然,堪称人生牛年一大快事,佑然好运连连,自有天成!
.玻璃罩灯
灯光秉照,视灯思著,芯情激动,用灯火复活最实在的过去,为了斑斓的色彩,灿烂辉煌,成为一朵绚丽的庄园奇葩。老煤油玻璃罩灯,酷似蒙汉团结共同体一脉相承,亲如一家,缔造,发展,巩固,胼手胝足,持续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书写了中华文明,培育了伟大持久的民族精神。
老煤油玻璃罩灯,是民俗怀旧工艺载体,由火而来,从远古到现代,从农村到牧区,应用于社会,美化夜晚,助于生产,不夸大所有的欢乐,太阳每一次升起,生存容易,火焰容易,生活却不容易,痛痛快快地失去,再静静悄悄地等待,过去的不必在乎,未来的永远不是空想,以蓝天的名义微笑,不需要解释,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行,顺理成章,广阔的轨迹赋予自由的吸引力,年轻的风景完成电灯的初心。
倾其所有零头,燃尽煤油,丢了灯罩,上阵一身轻,让今天证明骄傲,拥抱火热的生活,去经历一次红色旅行。玻璃罩灯,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更加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和崇高认同。
.干粮篦子
民以食为天,食以蒸为主,中国的舌尖文化,确实能用“蒸蒸日上”来形容,在历史生活的进程中,原始地实践操作,发展进步,人们总以蒸干粮为家常食品,家家户户有蒸干粮篦子,天天离不开蒸馒头、蒸花卷、蒸发糕、蒸饺子、蒸包子、蒸布饹和蒸窝头等等,一锅锅蒸气的力量,一屉屉蒸发了多少代人的落后与贫困,实现脱贫攻坚的幸福。
干粮篦子,自有火种以来,人类就以水为介,先以竹篦子蒸肉、蒸鱼为主,又发展到木制、高粱杆和金属等材料组成,进化到笼屉蒸干粮,普及到锅篦子,迎来了社会食用生活大繁荣,蒸蒸日上。
每当清明节,干粮篦子上都腾岀热气腾腾的煎饼,回归到大跃进、大生产、大锅饭和大食堂的年代,这个干粮篦子发挥了生活主体的促进作用,打下时代烙印,留下深深的记忆。
干粮篦子,是一门绘画艺术,目光里有海,民俗收藏起波澜,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它是一串串的怀旧经历,民族共同体的见证,拥有曾经的快乐时光!
.玉米皮坐垫
坐在家乡,遥看故乡,乡情乡音尽在玉米皮坐垫上,收获的很多,失去的很少,明显用那双老茧手,织就生活的花朵,恋恋不舍,至今观赏还芳香四溢。
玉米皮坐垫,曾经居家必备,是农民淳朴生活的真实写照,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作工技巧紧致,条理脉络纵聚,张扬绿色,倡导环保,服务家庭主妇,天天在灶火坑忙碌,与烧火在锅台旁,一日三省,走在劳动生产的前列,有大跃进的功劳,很接地气,一垫终无悔,勤助为一生,热乎乎地垫定时代农村的发展与进步,组成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问天深处永不老,情有独钟千千结。玉米皮坐垫,是岁月的花朵,用柔洁的玉米皮,编织了农民的日子,改变了新时代,在心灵上满心欢喜,遇见如意,用臂膀撕碎所有的贫困,多少不曾挥别的旧事,徘徊在难以淡忘的记忆,踏碎万重山的陪伴,依然等到你的期许。
.鸡毛掸子
一柄鸡毛掸子,插在元青花茶掸瓶里,摆设在耀眼的堂柜之上,找回鸡毛能上天的本领,是谁把翎羽当令箭,与屏风六扇挂镜留影,曾经阔气大境,挥动倾室,从容豪迈于富贵之家,拂尘而净,忠于主人,送去多少世纪风云,穿梭在时空的天地,留下终其一生的背景,缔结生活共同体的美好。
农家鸡毛掸子,是居家怀旧老物件,纯民俗手工制作,用一根几尺竹条,凝聚散落的多彩鸡毛,多以公鸡尾巴羽翎为主,用麻绳勒住,抹上白面或荞麦面浆糊,做工原始,笨拙秀气,略显农家之大器,标志着人们追求生活的古朴,家美心灵之美,刮起社会文明之风。
掸子,样式繁多,用途广泛,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原材料发生了变化,以简约实用为主,倡导现代新生活,并随处可见,民俗的居家鸡毛掸子已淡出人们的视线。
拂去陈旧回归自然,掸著相思鉴定坦诚。农家的鸡毛掸子,一定会勾勒出你的精彩过去,畅享社会与人生。
.算盘子
有史以来,原始的记忆功能,从数字开启,学着一二三四,步入思维的融汇,用数字交流,心理的平衡,人心的距离,大数据在算盘子上演义江湖,当算计纳入生活,谁都有小九九,办事就三下五去二,诚实就一五一十,不管三七二十一,用加减乘除累计一切,一个算盘子就是一部完美的人生。
算盘子有大有小,用途各异,见钱眼开,乒乓乱响,在计划经济年代得以盛行,小学生都有珠算课,生产队会计都用算盘,戴眼镜的那些文化人都会打算盘子,做为一种社会载体,增加的是进步,减去的是落后和贫穷,一个小小的算盘子见证着历史,记录了人生与生活的全部。
悠悠岁月,曾经在算盘子上得到升华,是驱动中华文明的主动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符号,已成为社会遗产式的老物件。
.号码电话机
一部号码电话机,用数字程控,缩短了一句话的距离,有线传输,超越空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语音沟通,引爆信息时代的新纪元。
用电话号码冲破地域信息交流交往的时差,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世界共享,服务大众,省时省力,推动数据终端、航天技术、军事科研、高铁路建、教育卫生、工业农业和城镇融合等行业不断发展,成为富民强国的主要通讯工具。
号码电话机,从古式电话转化而来,在80年代广为盛行,开始从机关单位使用,后来进入千家万户,得到普及,如今,固定电话已被手机取代,成为民俗物件,纳入时代记忆的进步符号。
等闲识得电话机,履职尽责总是春。这部号码电话机,曾经以线为引,独在异乡客,志在千里来,壮心不已,熠熠生辉,不失当年的风华,怀旧是人类永远的进步!
.葫芦水舀子
用美好的一半时光,止于盛水,格局是最了不起的才华,在中国吉祥图腾里就有葫芦的身影,浮起来是瓢,用起来是水舀子,纯天然原生态,绿色环保,农家药用,吉利拜年纪,四圣祈福,厝内一粒瓠,百姓世代逞娇饶,保佑草原民族团结幸福,指瓢为马,视古式葫芦水舀子为生存共同体。
葫芦至今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国内最早考察到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七千年前的葫芦及种子,也是全世界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葫芦。
葫芦水舀子,是由葫芦锯成两半,做成瓢的,其外形嘴小肚大,能吸纳好运,一些豪门贵族把完整的葫芦当成镇宅宝物,民间有把葫芦挂在房梁上,意为“顶梁”,象征子孙万代幸福临门,暗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内蒙古赤峰地区流传着两句顺口溜:张口疮,裂口疮,都向瓢把讨药方;扎腮扎腮,水舀子压开。葫芦在很多古代医典里都有记载水葫芦的药用价值,并为人们广泛应用,其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更富有收藏传承的现实意义。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悬浮水深净身自好。回忆是一剂良心药,偏爱那些怀旧的人,或许是心灵药方的一部分,给予祈祷与祝愿,是生命中最不能舍弃的物件!
作者简介
何景瑞,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农民,草根写手,笔耕半个世纪,作品在《中华日报(泰国)》《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精神文明报》《精短小说》《吴地文化闪小说》《中国精短小说年选》《中国闪小说精选》《国际闪小说精选一一星闪瀚宇(第一卷)》《华文闪小说精选》等报刊杂志及年选本发表作品。出版《初头朗的故事与传说》一部,纯文学专著《笔思归——何景瑞文集》一部,用质朴的文字,书写原汁原味的乡土作品,抒发农民草根写手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