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港股那些事
作者
包总
数据支持
勾股数据
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他用导线连接两个结构完全相同、在电磁铁上装有振动膜片的送话器和受话器,首次实现了远程通话。
从那时起,人类进入了现代通信的时代,至今多年。
年,贝尔电话公司成立,它正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前身。此后的多年,ATT一直是全球电信产业的霸主。
但今天的ATT,只是美国一家普通的电信运营商,像供水公司一样每个月收着流量费,在通信技术前沿已经没有了身影。百年霸主的沉沦,更大的背景是电话时代的没落。
随之而来的互联网时代,接替ATT的是另一个美国巨星——思科公司。
年,思科推出第一款多协议路由器,以此为起点,跟随互联网的浪潮,将产品延伸至网络通信的各个核心环节,一路纵横捭阖收购其它通信设备公司,也几乎达到了垄断的地步。年,思科的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承载了全球80%的网络通信,思科也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市值超过亿美元。
今天的思科,仍是美国本土最主要的通信设备商,也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级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但它已经不是全球的霸主。
打败思科的,正是华为。
1
一次会议上,任正非感触良多:
“华为茫然中选择了通信领域是不幸的……在所有实业中,电子信息产业是最艰难的;面对这样的挑战,华为既没有背景可以依靠,也不拥有任何资源,因此华为人注定要为此操劳终生,要比他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和泪水。”
华为成立于年,最初的业务是代理香港的程控交换机,起步相当不起眼。
而早几年成立的联想,背靠中科院,有计算所的科研力量和倪光南这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做后盾。同期的国内同行还有巨龙、中兴、大唐等,他们启动时的资源、实力都远胜于华为。如果说中国注定要诞生一家通信业巨头,当时肯定没有人会看上华为。
早期,华为在业界的口碑是“三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在年,为了和爱立信争夺黑龙江市场,华为派出了人,而爱立信办事处只有四五个人。华为的设备虽然差点,但维护却非常的及时。
华为想的明白,产品、价格、服务都是客户会考虑的因素,无论如何,只有拿到客户、存活下来,才有机会做出更好的产品。
在市场开拓上,华为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尽量绕开巨头的竞争,靠价格优势和周到的服务拿下了很多县级市场,积累了很多经验。
华为“狼性”的形象慢慢树立起来,华为品牌也慢慢起来,华为开始走到哪都被同行忌惮。
今天,华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成功故事有很多,但华为其实多次经历鬼门关。
年,华为进入美国市场。年,思科起诉华为侵犯其知识产权,几乎涵盖所有专利方面的指控,要求赔偿额度超过百亿美元。这是华为遭遇的最严重的危机,如果输掉这场官司,华为将一无所有。
这一战让任正非的抑郁症复发,严重的失眠和抑郁让他几乎每晚都会大哭。
华为冷静地做出反击,按照美国的做事方式,邀请媒体到华为基地参观,请最好的律师团队打官司。最终,双方于年7月签署了和解协议。
这件事之后,似乎高枕无忧的思科,依然专注在它擅长的企业网市场,华为则重点转向了运营商市场和欧中非地区。
这是一个岔路口,华为被迫走上另一条路,却为后来超越思科预示着方向。
2
通信技术变迁,为后来者提供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但也只有少数卓越的企业能把握住时代机遇。
年,华为推出数据产品——接入服务器;一年之内,华为抢下了中国新增接入服务器市场70%的份额。很快,华为的产品延伸到路由器等所有领域。
年,华为在中国路由器、交换机等市场的占有率直逼思科;当华为进入美国市场时,思科极力阻扰也就不难理解了。
年思科事件之后,华为继续征战其它国际市场,很快取得了巨大战果。
至年,华为销售金额从56亿美元增长至亿美元,其中海外合同销售额占比,从年的41%提升至年75%,华为在国际市场高歌猛进。
(数据来源:华为年报)
这个阶段,华为最大的竞争优势,还是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及时周到的服务,华为就是这样勤勤恳恳的干,赚着勤勤恳恳的钱,获得巨大的成功和积累。
另一方面,华为加紧了技术研发,思科事件更加坚定了华为的决心。
阿尔卡特的一份报告显示(年):华为研发人员年平均收入为3万美元,阿尔卡特为15万美元;华为研发人员年平均工作时间超过小时,而阿尔卡特约为0小时。按单位人力计算,华为1美元的研发投入相当于阿尔卡特的10美元。
早期在研发上,华为和华为研发人员可谓相当艰辛。技术落后,“拼命”来做,这也是华为“奋斗者”文化最生动的诠释。
华为在年的年报中写道:华为坚持以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费用投入研究开发,并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及基础技术的研究。
近10年来,华为都坚持了研发,收入增长,同时研发投入的比重也在提升。
年,华为的研发支出近亿元,占总收入15%,在全球企业中排名第六;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亿元;全年累计获得专利7.4万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
(数据来源:华为年报)
华为的研发走过前期艰难困苦的阶段,不断产生成果,进而支持产品开发,再叠加勤恳地开拓市场,实现销售快速增长,再继续投入更多的研发,形成良性循环,这让华为越来越强大。
与此同时,全球的通信技术也在快速演进。
年,摩托罗拉发明了全球首款商用手机。移动通信的时代呼啸而来,成为通信技术领域最大的浪潮。
在1G、2G时代,移动通信最耀眼的明星是摩托罗拉、诺基亚和爱立信,华为只是学习者和跟随者。但从3G开始,华为就要发力超车了。
年1月,中国三大运营商拿到3G牌照,中国进入了3G时代,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华为抓住了这个机遇。
年,华为服务了全球50强电信运营商中的45家。在新兴市场,由于中国3G网络部署和印度移动市场快速发展,华为在中国和亚太地区实现快速增长。
年,华为在运营商设备市场居全球第二,超越诺基亚和阿尔卡特-朗讯,仅次于爱立信。
图:全球主要厂商在运营商设备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工信部,方正证券报告)
到年,华为总收入0亿元,爱立信总收入亿瑞典克朗(约亿人民币),华为和爱立信的规模也已经十分接近了。
华为的竞争优势,在价格、服务、市场、产品等方面全线开花,并且不断扩大这些优势,华为即将问鼎全球通信设备领域的霸主。
3
4G时代来临,华为的时代也全面来临。
进入4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汹涌而来,网络流量爆炸式增长。通信设备商的订单全面受益于运营商的4G网络建设;同时,通信设备商开始从硬件销售,转向为运营商提供技术和产品的整体解决方案,增加业务的价值量。
华为在产品(技术)、客户、服务上的综合能力,完全匹配了产业发展趋势。
年12月4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获得TD-LTE的4G牌照,中国正式进入4G时代,中国也毫无疑问是全球最大的4G市场。
华为继承了各个地区3G时代的市场份额,在技术改进(研发)的加持下,4G时代更加增强了这些地区市场上的竞争力。
年,华为在全球开通了张LTE商用网络、张EPC网络及个G核心路由器网络;在国内,华为承建的4G网络覆盖了所有的省会城市。
从年起,华为的收入加速增长,华为开启问鼎霸主之路。
另一方面,华为在中国的收入占比明显提升;到年,华为在中国的收入占总收入的50%,相比年提升15个百分点。中国4G的巨大市场需求和快速发展,给了一臂之力,助力华为起飞。
这个时期,其它的通信设备巨头却过的不怎么样。
诺基亚在手机业务上遭遇重大失败,业务线被迫收缩到通信领域,年收购了阿尔卡特-朗讯,通过收购进入了北美市场,力图强化通信业务。
爱立信从年开始由“硬”转“软”,开始聚焦电信服务和软件业务,逐渐放弃移动通信设备等业务(其实是市场竞争败退的结果)。
到年,全球通信设备领域的排序依次为:华为、思科、诺基亚、爱立信和中兴,华为已经绝对领先,而且华为还处在明显地上升趋势之中;相比之下,其它巨头各有各的不幸,规模出现了停滞甚至下滑。
图:华为、中兴、思科、爱立信、诺基亚营收对比(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方正证券报告)
年,华为总收入亿元(约亿美元)。思科截止年7月底的财年,总收入为亿美元,已经远远落后于华为。
按通信板块,华为通信业务收入亿美元,首次超过了思科。
华为从艰辛起步,勤恳奋斗又苦练内功,在时代变迁的机遇下,一步步赢下了诺基亚和阿尔卡特-朗讯,超越了爱立信,终于也打败了思科。
华为问鼎全球通信设备霸主。
4
或许,华为还剩最后一个堡垒,是更底层的芯片。
早在2G时代,有两个技术标准之争:一个是欧洲主持开发的GSM技术,另一个则是美国高通研发的CDMA技术。2G时代的主流是GSM,高通没占到什么便宜。
但到3G时代,三个核心技术——CDMA、WCDMA和TD-SCDMA,底层通信技术都需要用到高通的CDMA专利。
高通赢得了一场技术路线的豪赌,一举站上了时代的巅峰。
很快,高通主动放弃了制造业务,芯片制造也外包出去,只做专利授权和芯片设计,高通几乎扼住信号处理的基带芯片的“咽喉”——只要用到CDMA技术的设备和终端,都需要向高通支付“专利使用费”;另一种情况,则是直接购买高通设计好的芯片,例如很多安卓手机都选择采购高通的“骁龙”芯片。
就这样,在3G时代,高通收割了所有无线通信设备商和手机厂商的“羊毛”。到4G时代,CDMA技术仍然包含在4G技术之内,高通继续收割“羊毛”。
华为也无可避免,华为的无线通信设备和终端也需要支付“专利使用费”。
但华为海思很争气,研发出了自己的手机系统级芯片——麒麟,华为开始摆脱对高通成品芯片的依赖。
(图片来源:海思半导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