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机

公共电话亭,原来也有这么多故事

发布时间:2025/7/5 0:09:47   

年1月12日,在德国柏林的波茨坦广场,出现了一个造型奇特的小房子。

房子高约2米,尖顶方正,四周拉有窗帘,看上去非常神秘。

没错,这个小房子,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电话亭(以下简称“公话亭”),当时被人们称为“Fernsprechkiosk(德语:电话亭)”。

公话亭的出现,距离亚历山大·贝尔发明电话,已经过去了五年。那时,电话技术正在全球风靡,深受人们欢迎。但是,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有限,装不起电话。于是,电话公司就推出了公话亭,为公众提供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Fernsprechkiosk”当时采用的是纸质票服务,而非大家所熟知的“投币”。投币电话的出现,要等到十多年后的年。

那一年,美国人威廉·格雷(WilliamGray)正式发明了投币式公用电话,为公话亭的广泛普及奠定了基础。

威廉·格雷

此后的一百多年,正如大家所知,公话亭走进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它们服务于千千万万的居民,为人们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英国街头的公话亭

在公话亭的方寸空间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也见证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

在很多人看来,公话亭并不仅仅是一个通信设施。它承载着自己的青春回忆,也记录着逝去的岁月时光。

█中国的公话亭发展史

电话技术诞生之后,很快就传入了中国。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我国上海滩设立了第一个电话交换所,装有1部公用电话。

年,上海电话局装置了4部公用电话。次年,美商上海电话公司在租界启用了公话亭。当时,他们的电话为投币式。若要使用,需购买电话公司一种特质的铜制角币。

上海租界街边的公话亭

这类投币式电话机,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解放后,邮电亭、公话亭相继恢复,方便百姓通信。

20世纪50年代的邮电亭

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仅为0.05%,每千人不到半部电话。北京市内的公用电话,加起来也只有41处。那时,最有效的炫富方式,莫过于在众目睽睽下,打上一通公用电话。

年5月,北京电信局为民众开通了“传呼公用电话”。如果你有事要打电话,就到离住处最近的公用电话站去打;别人打来电话找你,公用电话站会马上给你送信。

北京传呼公用电话的开办,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市民。因此,人们也把公用电话叫做“人民电话”。

年,北京电信局决定,全市所有传呼公用电话一律试办“代传电话”业务。如果来电人说的事情简单,不需要和受话人直接说话的,可由公用电话的代办户(时称“公话人”)转达,由受话人付传话费即可;如果来电人要与受话人通话,由代办户把人找来。

到了年,北京的公用电话增加到部。但这个数字仍然远远不够。

那时,在公话亭外的等候者,总是络绎不绝。而邮电局的电话线路,也经常繁忙堵塞。

这一头疼的情况,被市民调侃为:“装不上,打不通,听不清”。

李滨声创作的漫画《愚公新课》,讽刺北京46局电话打不通

(图片采自北京晚报)

年,更为便利的磁卡诞生了。“磁卡付费”模式代替了原有的投币式,为公话亭带来了改变。

进入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通信的需求急剧增加。

当时,我们国家大力推动程控交换机的引入,也加大了对公共电话基础设施的建设。

电信局正在卸货程控交换机

年,磁卡式公用电话逐渐开始普及,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那一时期,有机玻璃材质的全封闭公话亭也开始出现,增加了通话的私密性。

截至年,北京公用电话(包括投币式公话亭、无人值守的公话亭和磁卡公话亭等)终于突破了一万部。

北京前门大街的公话亭

(采自北京日报薛铁军/摄)

90年代的公共公话亭,很多都设立在城市商店里,或者路边门面。

这些公话亭设有专人值守。如需使用,需要人工现金付费。在公话亭内,通常放有电话簿,供使用者查阅。

年左右,国内公话亭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期。各地电信运营商不断建设新的公话亭,用于满足人们的通信需求。

在这些公话亭里,总有络绎不绝的用户,或是沟通信息,或是表达关爱。

对于小枣君这样的80后来说,校园里的这些公话亭,就是青春

年12月,中国电信发行了首套IC电话卡,也就是黄河IC卡,引起了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92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