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话机 >> 电话机市场 >> 刘少奇三女刘平平陷入昏迷,王光美整天以泪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个女人在北京鼎鼎有名。
在食品研究所和她打交道的人,都对她的贡献竖大拇指,在贸易部遇见她的同事,则觉得她是办事可靠,雷厉风行的花木兰,而科技司工作的人们则对这位上司又敬又畏,怕极了她在公事上的敏锐眼光。
可要是遇见个老北京,便会听到——这位王晴原名叫刘平平,父亲是刘少奇。
在军马场成年的主席之女
刘少奇主席为三女取名平平,一是纪念北平解放,二便是希望女儿能一生能平安顺遂,可名为平平的她,一生却并不太平。
这位日后的科技司司长,其青年时光是在军马场度过的。
年,19岁的刘平平被送入了济南的一个军马场,与同时代的知青一般,刘平平初到之时对周边又是好奇又是迷茫。
刘平平日后将在军马场五七队的生活形容为“全新的开始”。
上山下乡的日子并不容易,刘平平被分配去做咸菜。
说是做咸菜,可从搬运原料,到制作保存,每一步她都得参与。
多斤的物料布袋,无论她是否愿意都得抗在小小的肩膀上,而腌菜的咸盐则常常会把她的双手弄得开裂,至于长时间搅拌腌制带来手臂酸痛则更是常事。
虽然生活艰苦,可刘平平还是没忘记父亲曾写给自己的嘱托:
“青年仍有先进的、一般的和落后的青年之分。做个落后青年,整天想不费力气、不费脑筋,而又能吃得好些、穿得好些、玩得多些,看来,似乎是最讨便宜、最“享福”的;实际上,这样的人,是最苦恼的。”
在工作之余,刘平平仍旧希望能多学些知识。她的笔记本从不离手,书籍在那时并不好找,可她却想着法子去搜集来偷偷看。
以至于同队的工友在多年后这样形容她:“记得她经常背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的军包,经常手拿小笔记本背英语单词。”
在军马场的时候,刘平平并未停止学习与思考,也从不吝啬与他人讨论思想,常与好友交换信件讨论问题。
“……我的这些想法,你同意吗?我希望你也非常坦率而无保留地告诉我。我觉得我是可以理解你的思想的,对一些问题你的看法有着突出的力量,比如你的几个图示,对四个国家的一些看法,刻苦努力下去,在思想斗争中锻炼自己,前程是无量的。我并不是为你占卜什么,我们个人的未来,对于我们自己是无足轻重。很明白我们这些思想是我们社会的产物,是时代的要求……和我较比接近的还有陈鲁华(刘英去济南了),但她们都没有和我作过类似的讨论(除了我北京的同学,现在仅只你和我讨论)……”
苦难并未打断思想的脊梁,对于那段艰苦时光,刘平平说道:“那段时光给我留下一生中最美好的印象和感觉。”
军马场的咸菜、山东人的厚道、一望无垠的草原都是她青年时最美好的记忆。
刘平平十分怀念那时:“军马场分配我做咸菜,我扛过斤重的大麻袋,咸盐蜇得手脚裂口,但我生活在人和自然中。山东的人很厚道,那里是黄河入海处,一望无际的草原,奔腾不息的大河,我能长久地置身这样的景色中一动不动,仿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离开军马场前,刘医院制作蒸馏水,她的马场好友刘永兴说:“从那儿出来,到堆原木的空地,她站在堆积的巨大原木下,着一身崭新的棉军装,背后是夕阳西斜霞光晖映,印象难忘。”
在日后离开军马场时,刘平平为刘永兴开具了书单,她希望无论何时都不能断了对求知的渴望。
年,在周总理的帮助下,刘平平离开了艰苦的军马场,去往济南军区后勤部工作,之后又呆了几年才得以返回自幼生活的北京。
刘永兴在年夏天去看过刘平平,那时的刘平平的日子依旧朴素,住在建外灵通观东大楼室,是个四室套间,刘平平、刘亭亭、刘小小三姐妹同住一间卧室。
卧室里每人一个单人床一个床头柜,窗台上则放着电话机、录音机,电话是老式的拨号圆盘款,单砖录音机则是刘平平学习英语的专属工具。
虽然日子并不平稳,刘平平毅然担起了肩上的责任,刻苦学习,争取公派机会。
年,学有所成的刘平平终于获得去往美国留学的机会,而也正是这时她选择改名王晴,她决心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尊重。
中国第一位如期回国的双学位硕士
去往纽约亨特大学上完第一课,已经31岁的刘平平给远在大洋彼岸的妈妈写了封长信,述说求学成功的喜悦。
出国前国家为这次留学制定了规章,要求刘平平要在5年内拿到学位。
而这位选择隐去家世的花木兰却将此视作最低标准,仅仅两年她便提前完成目标,并随后申请去往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
读书期间,有昔年好友去看望刘平平,可他无意看到的却是刘平平极为艰苦的生活。
湿气很重的地下室、堆满地板的毛线,都让好友震惊万分。
刘平平却此视作平常,闲时编制毛衣是她维生的手段,虽然一件只有35美元,可她也乐得自食其力。
年,刘平平如期踏上了祖国的故土,而她此时已是拿到了四个学位的人才,成为了国内第一位如期归国的双学位硕士。
对于刘平平的表现,她的好友王文非常敬佩:“在祖国建设最需要人的时候,我选择的是留在美国的相对安逸、舒适的生活。‘为两国交流做贡献’的大多数留美中国学者,说白了,很大程度上都是留恋美国的物质生活水准,或个人的成名成家。所以现在当一些‘海外学者’对改革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指指点点,甚至骂骂咧咧时,我视作平常……而平平却在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到了曾使她深受伤害的家乡,倾心竭力地投入到了四化建设之中。”
刘平平回国时,还未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不过她毫不在意,因为她要将学问应用在中国。
成为北京食品研究所所长后,刘平平开始将一身所学用在祖国的建设上。
她研究了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与结构,并证明了我国饮食结构较为科学,想要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关键在于改造食品,而其中基础便是原有饮食习惯。
她打了个生动的比喻:“通俗地说,就是不做面包做馒头,不做虾条做油条,不做牛奶做豆浆。”
确立这个原则后,她也明确指出当时国内的不足:“小作坊式的生产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食品工业化是个重大问题。中国食品制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工业化的难度。”
而她随后便将精力投入到了这个高难度的工程中,而她下手的第一个餐品便是人们都熟悉的豆浆。
一回国就跑进豆制品厂的刘平平让家里阿姨十分心疼:“那些日子里,平平是我们家回来最晚的人,一般到晚上八九点,十一二点回来是常事。医院里,还找人说工作,休息一个月就又上班了。”
而在她的辛苦攻克下,北京第一条豆浆生产线在一年后正式投产,袋装鲜豆浆瞬间成了市场上最火热的产品。
而以实践完成博士论文的刘平平也返回哥伦比亚大学参与答辩,正式获得营养教育学博士学位。
她的博导卡索教授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评价道:“王晴是我最优秀的学生,她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并且肯定有一个伟大的前途。”
也是在这时,她才得知了学生的真实身份——刘少奇的女儿。
之后卡索教授给刘平平打了个电话,在聊天中他感慨道:“现在知道你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了。”
正式取得博士学位后,刘平平随后升任北京食品研究所所长,而她此时的用名依旧是王晴。
她说道:“我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可是我拒绝利用我的社会关系去办任何事。”
为了更好的为国家服务,她大胆对食品研究所进行了改革。
可当她发布一系列奖勤罚懒的规章制度后,却引来了一些习惯吃大锅饭的工人不满,他们跑到所长办公室大闹,声称要跳楼来阻止规定推行。
可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却不吃这套,她当众讲明道理,理清脉络后,对着拿跳楼当威胁的工人直言道:“跳吧,你这样毫无意义地死去,恐怕连追悼会也没人给你开!”
刘平平的风采让众人服气,直接压下了暴动,而随后几个月,所有不服气的人都在看到改革带来的好处后都闭了嘴。
昏迷中离开的公主
随后几年,刘平平依旧在为国家事业奔波操劳,年,刘平平升任商业部科技质量司司长,担任北京市人大代表。
期间国家想为刘平平的贡献做出奖励,可她却一心投入事业,拒绝了单位的两次分房,和母亲、儿子住在复兴门外的老楼里,邻居经常深夜都能看到她家的窗户亮。
刘平平成为司长后,我国也开始为信息化时代做准备,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推行电子支付和通关自动化。
虽是信息化工程,可其中涉及了银行、商贸、国防科委等多个部门的利益,若想推行信用卡实在十分困难。
而刘平平却在多方博弈中完成了目标,推行出“质量万里行”及信用卡,以商贸企业和用户利益为破局口,大大方便了民众的日常消费。
再度立功的她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
她开心地调侃道:“源源一辈子都想得到的劳模,让我先得到了。”
可就是在这时候,刘平平却因长期操劳倒了下去,被诊断为脑瘤破裂。
医院手术抢救,她活了下来,可就此陷入了昏迷。
刘平平昏迷的那年是年,见证了长女一生疾苦的母亲王光美十分心痛,每天以泪洗面,将自己与昏睡中的女儿关在病房里。
为了唤醒女儿,王光美每天都在女儿耳边讲曾经的事情。
在她看来,女儿的童年时光并不特殊。
和一般百姓一般三餐见不到细粮,常常连豆面、燕麦也只能吃个半饱。
“每到星期天,几个孩子都饿狼似的,把家里所有能吃的东西一扫而光,妈妈心疼地流着泪,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可到星期一,又催着孩子们快走。连老师都建议,孩子正在发育,别住校了。少奇同志一句话挡住了:‘让他们知道挨饿的滋味,长大为人民做事的时候,就不会让人民挨饿。”
刘平平小时候每个月只有2元零花钱,几乎吃不了零食,常常一个苹果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与父亲一人一半分了。
在王光美看来,女儿最开心的日子可能就是与一众叔叔伯伯一起的日子。
那时毛主席会邀请她一同看京剧,甚至称赞刘平平是“将来可以当中国的女总理”。
而周总理则对刘平平格外关切,甚至在一次刘少奇出访柬埔寨遭到刺杀后,立马把刘平平等人接了过去,陪孩子们打了一下午乒乓球。
在家人的陪伴下,一年后刘平平睁开了双眼,可是这双眼睛已经没了往日京城花木兰的神采。
医生讲这只是条件反射,还是没有意识。
7年后,王光美还是没能等到女儿恢复,带着遗憾离世。
弟弟刘源接过母亲的责任,将昏迷中的姐姐接到家中照顾,而妹妹亭亭则负责抚养姐姐的儿子,他们都期待姐姐再度醒来的那一天。
可这个希望却落了空。
9年12月3日,曾经的京城公主刘平平在昏迷了十二年后去世了,可她的一生却对得住父亲曾经的嘱托:“你应当力争上游,不要安于中游。”
刘平平做到了,而且做到了最好。
信息来源:
凤凰网《共和国主席之女的人生起落》
报刊荟萃《刘少奇之女刘平平的人生起落》
光明日报《刘少奇之女刘平平:熟睡中的“公主”会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