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话机 >> 电话机发展 >> 开国上将叶飞回忆上海战役
上海战役的作战部署
一九四九年四月.我军胜利渡江,解放了南京、杭州及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之后.蒋军京(南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部八个军二十五个师约二十万人据守上海,企图凭借永久性设防工事,组织抵抗,防守上海,争取时间,抢运物资,掩护撤退,并阴谋拖美帝下水,实行武装干涉。其部署以第二十一、第五十一、第五十二、第五十四、第七十五、第一二三军约二十个师,防守黄浦江以西地区,其余部队防守黄浦江以东地区,另以海军和驻上海空军协同防守。
解放上海各方面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如何接管好这个城市的准备工作都很充分,却疏忽了军事上的准备以及作战部署很不周密战前,既未确定各部队作战任务,使各部队能作充分准备临战又没有召集参战部队首长参加的作战会议,研讨战方案,就下达了作战部署和作战命令。
解放上海的作战方案是首先攻占吴淞、高桥(浦东)。断敌海上退路.然后攻占上海市区作战部署是以十兵团(缺一个军)为西路军,担任攻占吴淞的任务:以九兵团为东路军,将十兵团所属三十一军拨归九兵团指挥,担任攻占浦东高桥之任务。这个决策显然是高明的。但命令规定、西路军(十兵团)五月十二日由常熟出发限十四日拂晓前到达灵淞口.并命令三十一军于同日攻占高桥。
常熟到吴淞口距离一百二十多公里需要经过太仓、渡过浏河,经过嘉定、月浦、杨行、刘行永久胜要塞段防地域,才能到达吴淞口。就是不打仗,强行军一天也只能走六七十公里。为什么命令西路军由常熟出发,限两日内到达吴淞口呢?这是因为轻信了情报,说是敌军准备起义,因而认为从常熟到吴淞口,不会有什么仗打。
我看了这个作战命令很有意见,就打电话给野司表示.西路军只有两个军(二十八军、二十九军),既然又没有什么仗打,不必我去指挥,指定二十八军军长统一指挥就可以了。
粟裕同志知道我有意见,找我去面谈。我对先占吴淞、高桥,断敌海上逃路,然后攻占上海市区的部署是没有不同意见的。二十九军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没有经历过大战和硬仗恶战,宜在上海战役使用这个军,以后这种机会也不多了,使它得到一个锻炼的机会,我也是很赞同的。但是,攻占吴淞口,必须首先攻占浏河、月浦、国际电台区域,这是敌人上海设防的重点,是敌人设防的要塞地域,限定十兵团的两个军两夭完成此任务,对此,我是有意见的。粟裕同志说:此仗虽然没有大问题,但是,上海是国际性城市,要防备美帝国主义介入,发生意外,还是你去指挥为好。这样,我就不好再提什么意见了,勉强接受了这个任务。
攻打永久性设防区域
我兵团正面之敌:一二三军(附警备第八师)守备外围各据点,五十二军担任主阵地狮子林、月浦、杨行、刘行的守备任务。一二三军军长是顾锡九,该军是在顾祝同的支持下,由江苏地方保安团队编成的。五十二军则是在辽沈战役中由营口登舰比较完整地逃来南方的,装备较好,战斗力较强,所以汤恩伯把这个军配置于吴淞、宝山地段,以保障出海通道之安全。
从太仓到嘉定一线是敌一二三军三0八师阵地。前几天的上海报纸上还刊登什么“太仓大捷”,还在上海市区搞了一个“祝捷”闹剧。
我二十九军部队从苏州出发那一天,阴沉沉的天空,还飘散蒙蒙细雨。正是江南梅雨时节,大地雾腾腾的,山青水秀的江南好像抹上了一层淡淡的黛色。真是一幅绝好的水乡烟雨图。
第二天拂晓,我二十九军顺利渡过浏河,攻下嘉定。
我有点犹疑了。过浏河时,确实没有仗打,十分顺利。国民党军队再不能打,也是有作战经验的部队,浏河这地方总该守呵。为什么不在浏河设防?这是上海第一道防线嘛!如果真是驻守上海的敌军要起义,为什么又没有人来联络呢?如果跟上面联系了,也总该给我们一个通知的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按野司作战命令的规定,第一天就到达嘉定城。兵团指挥部到嘉定后,我仍在想:如果真没有仗打,如果当面的敌军真的起义了,该多好!我宁愿我的顾虑是多余的!
第二天晚上,我二十九军投入两个师又一个团的兵力,以八十七师主力主攻刘行、月浦,八十六师保障其翼侧的安全。八十七师前进五公里,立即为敌军所阻我命令他们由翼侧敌军接合部的间隙地带突击。八十六师二五八团攻击又受阻。我又命令二十九军从月浦和江边狮子林炮台之间的叶大村进行穿插,切断月浦和狮子林守敌的联系,仍然受阻。
二十九军被阻后,二十八军的攻击同样不顺利,特别是月浦前线,二十九军牺牲了团长吴义杰、政治部主任王里等同志,部队伤亡较大。激战到天明,战斗胶着,前进困难。我冷静下来,恍然大悟,敌人不但没有投降的征候,而且凭其永久性的设防要塞工事顽强抵抗。
那么敌人要投降、要起义的情报有没有一点依据呢?作为一个历史问题来研究,还是有根据的。当时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陈仪准备弃暗投明,和汤恩伯联系,共举义旗。汤恩伯在读书求职时多次受陈仪的保荐和帮助,汤的发迹和飞黄腾达离不开陈仪,汤感恩戴德称陈仪"恩师”,十分恭顺。谁知汤恩伯竟然出卖了陈仪,陈仪被扣,以后在台湾被杀害。
敌人在上海的防御工事是永久性的,是经过长时期修筑的。历史上,日本侵略军两次攻打上海,都是在刘行、月浦、杨行一线永久性设防地带受阻碰钉子,曾有过"三次换大将”的史实。后来都是侧翼登陆包抄后才得手的。应该说,我国的城市设防,最坚固的莫过于上海。汤恩伯在上海大肆吹嘘,说他在上海建成的工事是攻不破、摧不毁的“钢铁工事”,这也是有根据的。除掉抗日战争前修筑的外,日军占领时期的后期,为了防御美军的可能登陆,又改造和修筑了原有工事。一九四八年国民党军事当局再次修筑了钢骨水泥的碉堡群。刘剑石、邹彬等写的《上海战役概述》、《文史资料选辑》第66页说:"主阵地带前沿一般距市区三公里至六公里,在纵深密布子母堡群,每堡至少有半个班或一个班,有的为永久性的,有的为半永久性的。各主要堡群之间有交通壕连接。另外,主阵地带纵深内所有车站、飞机场、学校、工厂等重要处所及坚固建筑物,均构成抵抗据点。"
事实确是如此,二十九军军长胡炳云同志在他的回忆录《淞沪攻坚战》写道:
"十三日晚上,在嘹亮的冲锋号声中,担任主攻的二六0团和助攻的二五三团立即发起攻击.战士们锐不可当地向月浦前沿阵地冲去。这时,隐蔽在树林、草堆和坟包中所有的敌堡,一齐开火.轻重机枪和冲锋枪疯狂地吼叫着,我们部队受到阻拦。清晨,在前沿阵地地,浓密的硝烟呛得人透不过气来.几座中心敌堡仍然时断时续地在扫射着,战士们急得直咬牙,心中燃烧起复仇的火焰.......”
“....…在这个阵地中,敌人采取主堡与小堡相结合,暴露与隐蔽相结合的方式。以构成子母堡式的交叉火力网.主堡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四面有枪眼,胸、背墙厚达一米多,外面再铺盖枕木、积土l和草皮,因此抗力很强。主堡周围是小堡,用土草堆顶,或利用土堆、田埂筑成,比较低矮,远看象坟包,很不容察觉此外。此外还有一些单独的散堡,不规则地分布在阵地各处。以补主堡火力的不足......副防御设施也很强,由外朝里一般有四道障碍......”
经过十三日晚至十四日拂晓对月浦、杨行的彻夜激战,不但正面攻击受阻,实行翼侧穿插亦不能得手,我军已进入敌人永久性设防的要塞地域,由狮子林、月浦、杨行、刘行到吴淞口距离六七十公里,要在一天之内攻克这一要塞地域到达吴淞口,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样,我就决定成弃于十五日到达吴淞口的原定作战部署,决定采用近迫作业攻坚战术,逐段、逐点攻击,并将战况和我的部署意见报告野司。粟裕同志也同意我的意见,批准了我的部署,並增派生力军和特种兵纵队归我指挥,担任攻取敌永久性要塞设防地域之任务。野司逐次增加兵力,其实兵力再多也没有用处,因为每天只能逐点逐段,一个碉堡一个碉堡地进行攻击嘛,我就向粟裕同志建议,不必再增加兵力了,因为兵力再多也没有用处。
我军对月浦、杨行、刘行设防地带改为采用近迫作业攻坚战术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军每天每次攻击可以前进二三公里,伤亡也减少了。
五月中旬,一直是阴雨连绵。我军的进攻缓慢地,但是有成效地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榴弹炮、山炮、步兵平射炮......掩护步兵前进。步兵则送炸药包爆破碉堡工事,爬上敌堡撂手榴弹,用长竹竿挑着集束手榴弹炸敌堡枪眼….....
“吃一堑.长一智"改变战术,战役发展也就主动了。野司重新调整部署。决定提前从正面发起攻击。正面发起攻击的时机非常重要,过早和过迟都不行。早了,增加攻击的困难;迟了,敌人要破坏城市。时机只能选在敌人准备撤退、实施破坏之前。
二十四日,九兵团从正面发起攻击,二十军主力从高昌庙西渡黄浦江攻入市区,二十三军由龙华攻入市区。二十七军由徐家汇、梵皇渡之线攻入市区。二十五日清晨,我兵团二十九军攻占孙宅、南北曹宅,潮水般地向宝山、吴淞口方向席卷。浦东地区的我三十一军也于二十五日攻克高桥。
国民党军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把他的司令部搬上兵舰,上海防守司令石觉、上海警备司令陈大庆也把他们的指挥所迁到吴淞口要塞炮台上,作逃跑准备。二十六日,我军攻克大场、江湾、吴淞及苏州河以北市区,歼敌二十一军、一二三军大部,三十七军、五十二军部,汤恩伯仓皇率五十四军及十二军、五十二军、七十五军余部由海上向舟山群岛方向逃跑、码头上乱作一团。
二十七日,国民党淞沪警备副司令刘昌义率二十一军及一二三军残部向我军投降。我军共歼敌十五万三千余人。
美国军舰逃到公海上,无可奈何地看着上海人民欢庆解放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