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话机 >> 电话机发展 >> 无线电发报机为广播电视手机的发展奠定
我们都知道无线电发报机是通过无线电进行传播的。由于在地球的75~KM的大气层有带电荷的电离层,低频和中频无线电波就会电离层反射,这样无线电信号就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去,而不用耗费非常大的力气去铺设地面的线路和设备。
无线电波是由振荡电路的交变电流所产生的,它可以通过天线进行发射和吸收,所以才被称为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的频率分布在3HZ~GHz的范围内,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其实拥有不同的特性。频率低的无线电波,波长较长,绕射能力强在传播的过程中损耗小,所以能覆盖的距离更远,但低频段的频率资源很少,所以主要用于广播、电视、寻呼等。频率高的无线电波资源非常丰富,波长更短,绕射能力弱所以传播过程中损耗大,所以覆盖的距离有限。
既然无线电有了,发射、接收无线电的设备也有了,现在就差如何将信息加载到无线电波上了。光有无线电波传递信息还是不行,需要一个机器和人都能读懂的语言才行,嘟嘟发声的摩斯码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让机器能够传递,也让人能够明白传递过来的信号所表达的含义。
摩斯码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导体中电流强弱的改变会产生无线电波,通过发报机的开关使电路闭合或断开。当开关按下时,电流流过电磁体就会形成一个磁场,它会吸引“T”形的铁片到钉子头上并发出“嘟嘟”的声音,当开关断开的时候“T”形铁片复位就不会发出“嘟嘟”的声音。摩斯码就是通过“嘟嘟”声的长短、间隔来表示我们所能理解的字符,比如一短一长表示“A”。
无线电波在空气中传播到达收信端的时候,电波所引起的电磁场变化会使得导体中产生电流,再通过解调的方式将信息从电流变化中提取出来,就实现了信息传递的过程。
无线电发报机是无线电通信的鼻祖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无线电波来打电话、听广播、看电视、对讲等等,无线电所表现的形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嘟嘟”声,但无线电面世之初它只能传送一些简单的“嘟嘟”声。没有摩斯码带来的“嘟嘟”声或许就没有如今人类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
如今容易受到噪声干扰的模拟信号,已经基本上被“0”、“1”表示的数字信号所取代。数字信号信噪比恶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通过滤波器还可以再生原始信号,而模拟信号就好比书法课、美术课上的临摹,即使每次都非常逼真但和原来的还是会有所差别,多临摹几次就和原来的相差甚远了。
无线电发报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年丹麦的汉斯·奥斯特安·奥斯特发现载流的导线的电流会产生作用力作用于磁针,使磁针的方向发生改变。年仅上过小学的法拉第在汉斯·奥斯特安·奥斯特的基础上做出了电力场的关键性突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但那以用数学的方式去解释他的观点。年麦克斯韦发表了论文《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提出了电场和磁场是以波的形式以光速在空间中传播,麦克斯韦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将电、磁、光统归为电磁现象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于是变化的磁场能够产生电场就能解释得通了,麦克斯韦猜测变化的电场也能产生磁场,并且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磁场和电场反复激发就会产生电磁波。遗憾的是麦克斯韦提出了相关性的理论,却没能亲手去证实,直到年德国的物理学家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首先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在年发表了论文。
这些一切都就绪之后才有了发明无线电报的尼古拉特斯拉、马可尼、波波夫。无线电发报机和无线电后续的故事都发生在年之后,无线电报也在20世纪前半期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通讯,在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无线电也就和电话、电视、广播相结合起来,无线电发报机也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