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txbdf/二十八年前,还在《读书》编辑部的扬之水拜孙机先生为师,学习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今天,八卷本《孙机文集》出版在即(商务印书馆,),遗憾他却未能亲眼见证。《文汇学人》在此摘发扬之水为文集所撰跋文,她特拟按语,以为纪念。孙机晚年留影秦颖摄〔按〕遇安师这几年集中精力做的一项工作,是全面修订八卷本的文集,至今年三月下旬,已基本完成,不过老师仍坚持要再细读一遍校样。三月廿四日,我在无锡博物院参观时,接到遇安师电话,嘱我为文集写一篇跋语。归来后草成呈送师阅,老师修改后返回,我将意见斟酌誊入,遂成定稿。五月底我往四川,六月四号上午和下午两次接到遇安师电话,嗓音嘶哑,如果不是来电显示,简直听不出是谁。第一句话就是:“我怎么写不出东西来了。”然后说四天前阳了,坐也不是,躺也不是,简直不知干什么好。问发烧吗?曰低烧。“去医院了吗?”“去了,医院说没事,就回来了。”“那您就好生将养,先别想着写文章的事了。最好能住院,比较安全。”第二次电话,说:“你还在四川吗?”“是,在泸州呢。”最后道:“你多保重吧。”这两个电话太特别了,因为老师无事一向不打电话,遂不免心中忐忑。之后的一切,都近乎意料之中,虽然仍不时生出向好的希望。医院返家,打开身边书柜里师的各种文集,看到扉页题字,看到夹着秦颖拍摄的照片,取出师赠送的数册手稿,一切都成为遗物了。二十八年来,每次打电话,叫一声“孙先生”,立刻听到连声回应“您好您好”。最后听到的一句话,竟是“你多保重吧”。唯一教人欣慰的是,凝聚着一生心血的文集,经遇安师手订,近期可望面世,这是孙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最珍贵的遗产。遇安师的文集终于要面世了,作为追随问学廿八年的弟子,自是满心欢喜和期待。煌煌八册的篇幅,两部专著之外,为专题论文七十余篇乃集中了作者数十年学术研究之精华。专著之一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我以为适可以冠冕全书。它原是老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系列讲座的讲稿,高坛设座之际已令听众折服并大为获益,后将十个专题裒为一编,虽然已无讲演氛围中的“现场感”,但丰厚的内容,简净的文字,依然予人如坐春风之感。融汇考古发掘的成果,以实物与文献的互证为基石讲述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提纲挈领,缜密精详,渊博厚实,此书是同类著述中迥出群伦的一部,因此甫一问世,即大为读者所爱,一印再印,不仅有繁体字版发行海外,且译为日文、韩文,走出国门。按照当今图书分类,《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或当算作“普及读物”。而普及读物的写作,难度实远过于专业著述。观今某些“普及读物”,往往是由于作者觉得缺乏专业功力,于是舍“专”求“普”。如果对一项专业并未通晓,写专著自然无从下笔,写“普及读物”又何尝能够胜任。收在这部文集中的篇什,固不乏明白如话、使作者一读了然之作,却绝非信口开河、率尔操觚,而是经过多年研究,对问题洞察于胸,方可臻于此境。《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既是作者多年悉心研究之成果的综合,文献与考古材料烂熟于心自是题中应有之义。遇安师虽然未曾从事西方物质文化史的专门研究,但对此从来不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9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