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机

助听器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5/7/13 12:54: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普及,传导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下降,耳科学的发展使绝大数的传导性听力损失可以通过药物或手术的方式得以治愈,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或提高听力。但对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来说,目前尚无明确可靠的药物或手术治疗手段可以治愈,只能依靠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听觉辅助装置帮助听力障碍者实现听力补偿或重建。

助听器是一种补偿听障患者听力损失的小型扩音设备,也是目前相对经济且使用广泛的听觉辅助设备。助听器的发展过程是应用日新月异的新科技以满足听障患者对听力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按照助听器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5个时代:原始集声时代、炭元素时代、真空电子管时代、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时代、数字助听器时代。

原始集声时代翻开助听器的发展史,古代时,如果人们听力有障碍,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简单地将其中一只手呈杯状,并摆在耳朵的后面以扩大声音。最初的助听器外观受到这种以手掌集音方式的启发,有像喇叭或螺号一样的“耳喇叭”,木制的“听板”、“听管”;像帽子和瓶子一样的“听帽”、“听瓶”;像动物翅膀一样的“耳扇翼”;以及很长(长达几十厘米,甚至一米多)的像听诊器一样的“讲话管”。这种简单的机械助听装置一直使用了几百年,直到19世纪,才逐渐被碳元素助听器取代。

炭元素时代年第一个电话型助听器申请专利。它是采用电学放大原理的炭精助听器,以电池供电,由炭精传声器、磁性耳机组成。由于炭精助听器的增益较小,同时噪声较大,失真较多,且炭精易受湿度影响,所以使用了较短的时间后,便被真空电子管助听器所取代。

真空电子管时代年,真空电子管助听器问世,年英国生产出第一台电子管助听器。它具有更大的增益和更好的清晰度。刚面世的电子管助听器体积较大,需要携带较重的电池,几乎无法随身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管和电池的体积越来越小。年,电子管的小型化是助听器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汞电池的出现,使得助听器体积显著减小,电池和助听器终于可以合为一体了。同时问世的还有小型晶体耳机,这使得制造可以携带的盒式助听器成为了可能。图片

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时代由于二战中涌现出的各种新技术新材料,使得一体化助听器的体积显著变小。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半导体眼镜式助听器及眼镜式助听器。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问世取代了电子管,使得助听器外观更小、不宜破碎,而且使用寿命延长。年问世的集成电路助听器,具有更小的体积、更低的耗电量、更好的稳定性。集成电路使电子产品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助听器的外形也有了多种多样的变化。从最早期晶体管时期的发夹式和眼镜式,到集成电路时期出现的耳背式,其后20世纪80年代又产生了耳道式,直至90年代,完全耳道式的诞生使得助听器在外观上达到了近乎看不到的程度。图片

数字助听器时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开始应用,助听器进入了“可编程”助听器时代。DSP芯片有存储和运算的功能:一方面存储听力数据及选配后确定的各种参数;另一方面可动态的分析外界输入信号的不同,确定电路中其他模拟部件的工作过程。90年代中期,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功能日臻强大,体积也越来越小。年,Widex公司和Oticon公司几乎同时推出的Senso和Digifocus是最早的全数字助听器。除了体积微小(如CIC可完全放置于耳道内)外,还是以硬件为基础的专用DSP封闭式平台,完全用数字电路硬件实现。软件完全嵌入硬件线路,结构中没有多余部分,因此处理速度很高(1s内作上千万次运算,而感觉不到延迟)。如今的助听器采用微小芯片,完全取代了年前的庞大身躯,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品质,更表现在外观设计的不断突破。从电子管助听器、真空管助听器、集成式助听器、晶体管助听器、可编程助听器,到现今的全数字助听器,助听器越做越小,越做越时尚。同时,现在常见的全数字助听器大多采用专用DSP芯片,运算速度约在每秒1亿次以上。运用数字技术噪声低、失真小的特点,开发出不少以人耳听觉感知模型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处理器,并在选配方法上提出了新概念。欧洲助听器行业协会主席恩斯特先生年所述:“众所周知,昔日的助听器除了名字外,和今天复杂的助听系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今天的助听系统不仅在硬件上和传统的助听器有巨大差别,更重要的是,在其功能和使用范围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软件的强大功能对助听器起到了革命性的再创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93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