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话机 >> 电话机优势 >> 2021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⑴
贵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阳调查队
年3月31日
年,是贵阳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既是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之年,也是我市“强省会”行动的起步之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三大战略行动,按照“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大踏步向前,“强省会”行动平稳起步,“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4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34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25亿元,增长7.3%。人均生产总值元,增长5.2%。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1:35.7:60.2,“三二一”结构继续呈现。与上年比,第一产业比重持平,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0.5%,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六升两降”,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1.9%,其中猪肉价格下降31.3%;衣着类价格下降0.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上涨4.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去年上涨10.4%。
民生导向更为突出,全市实施城市“一圈两场三改”,开工建设“15分钟生活圈”32个,改造提升农贸市场30个,新增公共停车位2万个,开工复工棚户区改造5.4万户、完成2.1万户,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5万户、完成4.8万户,治理背街小巷条;启动农村“五治”,整治农房风貌户,完成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1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52个、黑臭水体治理10条,新设垃圾收集点个,提升改造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2.3万个。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年新设立市场主体户,比上年增长60.4%;新设立主体注册资本.89亿元,增长29.8%。全年日均新登记市场主体户,相当于比去年每天多增加户,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有效激发市场经济活力加速释放。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9亿元,增长9.9%;林业总产值4.29亿元,增长11.7%;畜牧业总产值63.25亿元,增长7.3%;渔业总产值1.30亿元,增长28.4%;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20.03亿元,增长7.2%。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2万亩,比上年增长3.6%;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9.38万亩,下降3.3%;玉米播种面积49.51万亩,增长7.9%;豆类播种面积10.08万亩,增长11.2%;薯类播种面积27.14万亩,增长7.1%。
全年肉类总产量15.14万吨,比上年增长14.4%;禽蛋产量1.78万吨,下降10.8%;生牛奶产量4.35万吨,下降8.1%;水产品产量0.45万吨,增长42.6%。
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40.0%,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提高到75.0%;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5万亩、产值.6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6万千瓦;投入各类农业机械10万台(套),实现机耕面积.9万亩、机播面积21.88万亩、机收面积55.22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49.5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1亿元,比上年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3)增加值增长8.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八大重点产业(行业)增加值增长6.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5%;规模以上工业园区企业增加值增长7.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7.4%。轻工业增加值增长4.8%,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0.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4.9%;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2.4%;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下降1.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20.6%;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10.3%;小微型企业增加值增长0.2%。
全市“1+7+1”重点工业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占比达76.3%,其中,在筑央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4%、七大产业增加值增长8.6%。规模以上“六大新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其中,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30.0%;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9%。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8.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51.5%,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9.3%。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比上年增加5户;营业收入.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资产负债率59.6%,下降1.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09亿元,增长16.3%;百元收入成本71.2元,减少0.4元。
全市36个工业行业中,22个行业增加值呈增长趋势,其中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前五的行业分别是:烟草制品业占比29.3%,增长12.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比9.6%,下降8.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7.3%,增长46.0%;医药制造业占比6.8%,下降10.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比5.9%,增长17.3%。
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产品种,其中88种产品产量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49.2%。正增长的产品中,56种产品产量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光电子元器件.12万只,比上年增长21.6%;液晶显示屏.27万片,增长25.7%。此外,本年新增电子计算机整机、印制电路板等电子类产品,产品种类比上年度增加8种。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5亿元,比上年下降0.5%。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个,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万平方米,增长5.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4万平方米,增长5.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4)比上年下降7.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5.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1.3%;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8%。
与新型工业化相关的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3.5%;与新型城镇化相关的教育投资增长1.7%;与农业现代化化相关的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增长88.4%;与旅游产业化相关的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增长83.7%,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增长70.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9.7%。
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比上年增长0.4%,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下降3.2%,国内贷款下降8.9%,自筹资金增长16.2%,其他资金下降19.8%。
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1.9%,其中,住宅投资下降6.4%;办公楼投资下降55.8%;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28.1%;其他投资下降16.4%。商品房待售面积89.70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18.02万平方米,下降16.7%。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70亿元,增长8.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78亿元,增长9.0%,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05亿元,增长9.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2亿元,下降2.7%。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69亿元,增长8.1%;餐饮收入37.02亿元,增长14.7%。
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8.0%,饮料类增长.4%,烟酒类增长22.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4.8%,化妆品类增长60.6%,可穿戴智能设备类增长25.6%,金银珠宝类增长66.7%,书报杂志类增长15.4%,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16.4%,中西药品类增长18.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9.6%,家具类增长25.2%,通讯器材类增长7.0%,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8%,新能源汽车类增长.9%。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占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6.3%。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74.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3.5%。其中出口57.98亿美元,增长16.9%;进口16.15亿美元,增长55.3%。
全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数68项,比上年持平。实际利用外资(6)22.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
注:“…”表示不足最小计量单位。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全市铁路、公路、航空、水运旅客运输总量万人,比上年增长2.9%;货物运输总量万吨,比上年增长18.0%。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T3航站楼建成投运,可保障超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受疫情影响,全年共有航线条,比上年减少37条;通航城市个,减少17个;国际地区货运航线仅保留6条;国际地区通航城市8个,减少14个。全年旅客吞吐量.42万人,比上年增长2.3%;货邮吞吐量11.52万吨,增长1.6%。
全年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50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8%,其中个人车辆拥有量.12万辆,增长8.8%。汽车拥有量.97万辆,增长9.2%。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电信业务总量90.45亿元,增长23.4%。邮政业务收入33.59亿元,增长9.2%。快递业务量1.65亿件,增长23.0%。电信业务收入81.99亿元,增长12.9%。电话用户数.62万户,增长7.0%,其中,4G用户数.83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76万户,增长24.3%;移动互联网用户数.82万户,增长6.5%。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52亿人次,比上年下降0.8%,实现旅游收入1.38亿元,增长12.4%。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10条,连续5年被评为“最佳避暑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化综合评价指数全省第一。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全年财政总收入.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亿元,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亿元,增长0.5%。
全年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5亿元,比年初增加.83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4亿元,增加.05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4.14亿元,增加.39亿元。全市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1亿元,增加.6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6亿元,增加.27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1亿元,减少.58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14亿元,增加.98亿元,其中,住户贷款余额.99亿元,增加.30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70亿元,增加.69亿元。
全年保险保费收入.23亿元,比上年下降2.2%。保险赔付支出71.25亿元,增长7.0%。
全市年末共有上市公司22家,其中上交所11家,深交所11家。上市公司总市值.76亿元,比上年增长50.87%。证券公司2家,证券分公司29家,证券营业部51家,资金账户数.41万户,成交金额达到.11亿元。期货分公司2家,期货营业部8家,成交金额8.89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授权专利件,其中发明专利件,实用新型专利件,外观设计专利件。有效发明专利件,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制造业专利最多,达件,占全部有效发明专利的88.1%。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新增省级众创空间3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市级众创空间8个;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新增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新增市级院士工作站2个。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0人,在校生人,毕业生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16.32万人,在校生54.54万人,毕业生13.6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3.48万人,在校生9.70万人,毕业生3.51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06万人,在校生9.20万人,毕业生2.97万人;普通初中招生6.49万人,在校生17.73万人,毕业生5.37万人;普通小学招生8.23万人,在校生47.83万人,毕业生6.47万人;特殊教育招生人,在校生人,毕业生人;幼儿园入园8.29万人,在园22.36万人,离园6.14万人。
全市有幼儿园所(民办所),小学所(民办64所),初中所(民办所),高中79所(民办32所),中等职业学校57所(民办19所),特殊教育学校10所,工读学校2所,普通高等学校38所(民办6所),科研机构1所。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有教职员工12.4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94万人。各级各类学校占地面积.71万平方米;校舍面积.17万平方米。各级各类学校图书.13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教玩具)值91.51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1个,文化站(文化中心)1个,公共图书馆12个,图书馆藏书量.5万册(包含电子图书)。
全市年未拥有卫生机构个,医院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4个,乡镇卫生院76个,村卫生室1个,急救中心(站)2个。床位总计41张,医院床位张,医院张,医院张,医院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张。卫生技术人员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人,注册护士人;乡村医生5人;医护比1:1.33,床护比1:0.64;健康档案建档率94.2%;全人群新冠疫苗接种率87.8%。
全市拥有54个体育社会组织,其中体育社会团体25个,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29个。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3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个,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个,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个。当年新增注册运动员余人,累计确认注册余人。
聚焦“一圈两场三改”建设,打造“15分钟健身圈”,新建全民健身路径、三人制篮球场、多功能球场、智能健身驿站、汽车露营基地等余个。推进机关单位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市区两级13个公共体育场馆均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余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高到2.31平方米,累计服务健身群众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常住人口数38.0%以上。运动健儿在国内赛事争创佳绩,第十四届全运会上贵阳市夺得2金1银2铜,全国青少年网球巡回赛积分赛上海奉贤站比赛获3银3铜。
十一、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
全市年末市区道路(8)总长度达到.30公里,道路面积.05万平方米。公交专用车道长度57.3公里,轨道交通车站数55个,换乘站2个,综合客运枢纽2个。城市出租汽车19辆,全部安装卫星定位车载终端系统,全年载客车次总数41.95万车次,客运量.1万人次,运营里程11.6亿公里。公共汽(电)车营运标准车(6)台,公共汽(电)车营运线路网长度公里,公共汽(电)车营运线路条,全年公共汽(电)车客运总量.89万人次。
全市自来水厂22个,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万立方米/日,供水管道长度达到.5公里。全年供水总量.59万立方米,售水总量38.6万立方米,其中公共服务用水.85万立方米,居民家庭用水24.96万立方米。
全市50个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28万立方米/日,其中市区污水处理厂39座,市区污水处理能力.58万立方米/日;“三县一市”污水处理厂11座,污水处理能力15.7万立方米/日。
全市座生活垃圾转运站,每日生活垃圾转运能力达47吨;市容环卫专用车辆辆,道路清扫保洁面积6万平方米;公共厕所座,全部达到三类以上标准。
全年天然气供气总量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家庭用量万立方米,增长28.4%。用天然气户数.96万户,其中家庭用户.37万户,增长3.4%。天然气人口.6万人,增长20.0%。燃气普及率90.0%。
全市17个县级以上和46个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全市区域噪声为55.3分贝,交通噪声为69.8分贝,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全市森林管护面积.63万亩,森林覆盖率55.0%。全年新增建成区绿地面积(9).8公顷,建成区绿地面积1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公顷,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公顷。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86公顷,公园个数19个,公园面积为7.92公顷,绿道长度.63公里。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10)2.9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总天数的98.9%;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为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为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为0.毫克/立方米;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为0.毫克/立方米。
全年平均气温15.4℃,比上年平均升高0.5℃,极端最高气温34.4℃,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9℃。全年平均相对湿度80.0%;总降水量.2毫米,增加29.2毫米;日照时数5.7小时,增加.6小时。
十二、人民生活和劳动就业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每百户居民拥有的家用汽车和移动电话机数量分别为60.4辆和.3部。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比上年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2.16下降到2.13。每百户居民拥有的家用汽车和移动电话机数量分别为55.9辆和.6部。
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数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人数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5.31万人,比上年增加1.43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9%。
十三、人口、社会保障和服务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23万人,比上年增长1.9%;年平均人口.61万人,增长1.3%。
全市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9万人,比上年增长3.6%,其中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2.36万人,增长4.7%;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9.52万人,增长0.4%;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万人,增长5.0%;工伤保险参保人数.89万人,下降2.6%;生育保险参保人数.00万人,下降22.1%;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4.82万人,增长4.5%。
全市年末养老服务机构(含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个,床位数张,年末在院人数人;社区服务中心68个,其中农村44个;社区服务站个,其中农村个;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7.54万人,其中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5.07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48万人。全年民政部门直接接受社会捐赠款.47万元。
十四、安全生产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起,比上年下降28.0%,死亡人,下降18.6%。其中,交通安全事故起,下降33.6%,死亡85人,下降22.7%;房屋建筑安全事故13起,增长30.0%,死亡8起,下降27.3%。全年火灾事故死亡人数11人,直接财产损失.47万元。
注释:
⑴公报中所列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⑵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当年价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⑶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为0及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
⑷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口径为计划总投资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和全部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⑸进出口增速按扣除政策性增量后的可比口径计算。
⑹实际利用外资含外商直接投资、境外借款、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企业投资。
⑺公交运营车辆数包含三县一市数据。
⑻市区道路为除三县一市外综合行政执法局管护的道路。
⑼绿地面积不包含三县一市。
⑽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同步实施,标准内容可在环境保护部网站(bz.mep.gov.cn)查询。
⑾生产安全事故不含消防火灾事故。
⑿资料来源:本公报中电信数据来自贵州省通信管理局;民航运输数据来自贵州省机场集团;上市公司数据来自证监会贵州监管局;保险业数据来自银保监会贵州监管局;教育数据来自贵州省教育厅、市教育局;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数据来自市文化和旅游局;广播、电视数据、旅游数据来自市文化和旅游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机耕面积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铁路运输数据、公路运输数据、水运数据来自市交通委员会;燃气供应数据来自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燃气集团;外商投资数据来自市商务局;外贸进出口数据来自贵阳海关;民用车辆数据来自市公安交通管理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科技、专利数据来自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平均气温及湿度数据来自市气象局;卫生、新农合数据来自市卫健局;社会福利、低保、社会捐赠数据来自市民政局;环境监测自市生态环境局;城市建设、建成区绿化数据来自市综合执法局;自来水及污水处理等数据来自市水务局;公交运营数据来自市交通委员会、市公交公司、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物价和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贵阳调查队;医保数据来自市医保局;森林管护面积和覆盖率来自市林业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编辑:田娟
统筹:汪东伟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