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话机 >> 电话机市场 >> 2020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散文小说阅读
散文、小说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18分)
大城小树
连亭
①树本来长在乡野,由于人的关系,进了大城。虽然有些树由于水土不服而总有些营养不良,但毕竟大城算是有了树。
②霓虹闪耀、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若是没有树作为衬托,也只是没有生气的热闹而已。堆满楼车、的大城是死的,而树的加入,激活了城市。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在树的一静一动中,大城获得了庄重和灵动。而这庄重与灵动的布景里,常常少不了鸟的身影。在大自然中,鸟是眼随树生活的,人们把树搬到大城,就把鸟引到了大城。唧唧啾啾的鸟声,给大城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
③与大城相比,树很单薄,没有楼高,树间的鸟鸣也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淹没。在大城,似乎人与树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活法,互不相干。但不管是否在意,大城越来越离不开树了。
④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比如树变换了风的走向,比如树接住了窗前的一缕目光,比如树读懂了匆匆行人的疲累,一切就有了不同。树不经意间的每一次摇动,每一次呼吸,对大城来说都是恩惠:休息时,人们用树的那抹绿色放松疲劳的眼睛;在车站候车时,人们需要行道树遮阳挡雨;大城有了树,仿佛装了无数净化器,人们在一呼一吸中感受光合作用的律动……
⑤走在人头攒动的繁华大街上,人有时会与一棵棵树对望。人们看着树,树也同样注视人,它们温和、宽容的目光,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有时经过一棵树,听到鸟鸣周匝,耳朵会突然醒来,头会不自觉地抬起来,对鸟投以欣喜的目光,对树发出由衷的赞叹,混沌的兴致一下子活过来,突然哼出一些遥远的曲调,仿佛自己又变回那个新鲜的血肉丰满的人。
⑥前阵子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城添新居,费尽心力地将老家的一棵月桂搬进新家的花圃,我去看了这棵月桂,它已经有胳膊那么粗了。朋友说,这棵树是断不能割舍的,倘若不能将它带来,宁可回老家也不进城。我想起作家苏童也曾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树而耿耿于怀。有一天他突然在城里拥有了两棵树。他在文章里写到,这两棵树弥合了他与整个世界的裂痕,这是父母和朋友都不曾做到的。我的朋友,并不像苏童那样是个名作家,但他与树的感情,和苏童是一样的。
⑦医院听了将近一个月的树声。我生的不是什么大病,却得住院,得手术,手术后又得住在白惨惨的病房里,怎么受得了呢!况且又不能看书,不能见很多的人,一天到晚或躺着,或靠着,无聊得很。我多么希望能跟外界多一些交流啊,只要能够冲破这狭小的病房,什么都是好的!
⑧有一天,我仿佛听到了一棵树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我还听到了鸟儿的声音,唧唧啾啾,唧唧啾啾……我睁开眼睛向窗子看去,见不到树,偶尔能看到鸟儿掠过窗玻璃的身影。我想,那窗子底下必定是站着一棵树的,不然哪来的沙沙声与鸟儿的歌声呢?我问从外面回来的母亲,母亲说:“是呢,是一棵碗口粗的杉树。”等我能从病床上起来走动,我就时常趴在窗口看院子里的那棵杉树。它挺拔,秀丽,枝叶间竟还隐藏着一个鸟窝,我猜想那窝里一定有正在孵化的鸟蛋。呵,医院里的一棵树上,生命正在悄悄地孕育萌发!一个清晨,我在病房里醒来,听到沙沙沙的声音中夹杂着雏鸟的欢叫声,急忙奔到窗口,只见鸟妈妈正给小东西喂食呢!
⑨医生说,我心态好,手术后恢复得特别快,可以提前出院了。我竟很舍不得那树,我的康复是它赐予的。出院前,我专门去看望它,我忍不住对树授以惊叹的目光:它脚下的泥土那么少,但枝叶依然繁茂,始终朝着天空和阳光的方向用力延伸。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⑩从医院出来,我终于又能走在大街上,走在一棵棵树之间。大城依然繁闹着,那一棵棵挺立在大城的树依然生长着。我想,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
(节选自连亭《以一棵树为起点》,有删改)
19.文中的“树”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20.“然而在大城,树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这句话是从文章中提取的,应放在文中第几段开头最合适?请结合上下文分析。(4分)
2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2段中画线句子。(3分)
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
22.如何理解第9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23.文末说,“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文中的“树”让你联想到了谁?请结合文章内容闸述理由。(4分)
19.①树赋予大城市庄重与灵动,给大城市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
②树抚慰了人们的紧张与疲惫。
③树成为人们的情感寄托,弥合了人与世界的裂痕。
④树给予人们生命的力量,使人获得希望。
20.放在第三自然段开头最合适。“然而”表示转折关系,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树为大城市增添了一抹轻灵的亮色,而第三自然段却说大城市中,人与树各有各的存在与活法,互不相关。两段间存在转折关系。这句话放在此处,能够使两段衔接自然,过渡流畅,更有逻辑性。
21.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静止的树比作恪尽职守的卫兵,将树摇动的声音比作波浪般的乐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对城市的庄重守护和树给城市带来灵动美好,表现出树为城市增添了勃勃生机,表达出作者对于树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2.树在艰难环境中依然顽强生长,其中蕴含的生命力量使我受到感动,树的精神转化为我的生命力量,在我心中长存,激励我不断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使我的心灵获得成长。
23.示例:我联想到环卫工人。环卫工人默默付出,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我们创设良好的生存环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却常常为我们忽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
丑石
夏新祥
世人有玩邮票者、玩古董者、玩文字者。老墨和老白以玩石头为乐,因玩石头出名。
老墨和老白是一对挚友。
老墨开车到桃源茅草街去寻石,邀上了老白。
茅草街临桃源境内沅水的一条支流。
河床很浅,清凌凌的水在石头间游走,时而高声喧哗,时而默不作声。石头遍布在河床里,大则似碗、碟、盘、笠,小则如卵、珠、米。其状无棱无角,乖巧圆滑。色多为白、黑,间以红、黄、蓝、绿、紫。
两人在小河的分叉处分手,各朝上游寻去。
到下午时,老墨只觅到几块可要可不要的石头,他有些沮丧。
老白却喜滋滋的。
你捡到好东西了?老墨问。
是个好东西,老白说。他从背囊中取出一块石头,这石头大得好比一个盘子,圆得像是用圆规画好后打磨而成。
老白把石头放进浅水里。石头乃玛瑙石,白色,质地像奶。润、绵、厚。不浮、不薄、不浅。其间黛黑的纹理,恰如国画大师勾点,一幅《独钓寒江图》浑然天成。
老墨看得有些呆了。
一路回城,老墨和老白都十分开心。老墨建议老白把石头养好后参加全国奇石展,定能获得大奖。
到城乡接合部,两人上了一趟厕所。老白出来时,看见老墨站在车边,脸都气黑了。老墨的车窗被人砸了!放在车里的两个包已经没了。
老墨报了警,警察二十分钟后赶到现场,拍照取证,录口供。
老墨把老白送到家,蔫蔫地去修车了。
两人一如既往地交流石头,提起那块丢失的“独钓寒江石”,不免摇头叹息一番。
两个月后的某一天,老白正在养石。老墨打电话给老白,老白,你过来看一下,我得到了一块石头,你肯定会惊奇。
老白立即打的到了老墨的“丑石斋”。
老白的确惊住了。
老墨说,老白,寻到这块石头,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惊呆了。
你在哪里得到的這块石头?
茅草街,就是我们上次寻石的那一条小河。老墨说。
世界上竟有如此相像的两块石头,这和双胞胎兄弟有区别吗!老白叹道。
老墨说,老白,这块石头让给你吧,就算你失而复得。
老白说,你舍得?
老墨说,你养我养都一样,你拿走吧。
老白就拿走了那块石头。他说,我肯定会拿它参展,一旦有了市价,我将把钱全部给你。
那块“独钓寒江石”果真得了大奖。专家评估,市价三十万。
老墨说,恭喜你,老白,你发了。
老白说,老墨,我说过的,我会兑现我的话。(A)
老墨说,老白,石头这东西,有价无市,要不你给二十万吧。
老白就给了老墨二十万。
以后,两人一如既往地玩石。
有一次在河里寻石头时,老墨脚下一滑,掉进了一个深水潭。水底暗流涌动,老墨像被一只鳄鱼咬住,打了几个圈,就要被扯进潭底。将要没顶时,老墨喊,老白救我!
老墨最后被老白救了起来。
老墨坐在岩石上,久久不发一言。
老墨已经七十岁了,要随儿子到深圳去定居。临行前,老墨把老白邀到家里喝酒,喝着喝着,老墨就哭了起来,泪水怎么都擦不干。
老白说,老墨哥,可不兴太伤感啊!
老墨说,老弟,多谢你这么多年陪我玩儿,我对不起你。
老白说,别说那些话,我陪你玩,你不也在陪我玩吗?
老墨说,老弟,我这一屋的石头都送你吧!
老白说,你这些石头起码值二十万哪!我给你钱。(B)
老墨急了,老弟,别说钱,可千万别说钱!
其实,当年老白把“独钓寒江石”送展之前,要给石头换一个底座,老墨做的底座实在是太俗了。老白换底座时,发现石头的下面有一个丁字形口子,老白当时再一次惊住了。他在小河里寻得那块石头时,不小心掉在了地上,磕出了一个丁字形的口子,这口子和那口子竟然惊人地相似!
老白相信,老墨所说的对不起应该是“独钓寒江石”这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年11期(有删节)
24.文中加点的两个“惊住了”的意思有什么不同?(4分)
25.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写的都是老白要给老墨钱的情节,这两次老墨的心理有何不同?(4分)
26.本文以“丑石”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27.小说人物“老墨”和“老白”的命名也很有意思,请结合人物特点或文中的描写,写下你的发现。(4分)
七、(16分)
24.第一个“惊住了”指的是老白感到非常惊奇,世间竟有如此相似的两块石头,就和双胞胎兄弟一样。第二个“惊住了”指的是老白发现了“独钓寒江”石的丁字形的口子,确定了这块石头就是自己当年“失窃”的石头,被老墨算计朋友的这种不齿行为所震惊。
每个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5.第一次,老墨为自己成功地“得到”了老白二十万元钱而窃喜。第二次,老墨满怀愧疚,他想真诚地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赎罪。
表现2分,感情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6.以“丑石”为题,一方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欲望;另一方面暗指老墨虚伪、见利忘义的丑陋德行。
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7.老墨:墨亦是黑,但墨比黑要文雅一些,老墨也可以引申为老黑,这一名字暗含着作者对文中老墨厚黑行为的讽刺;老白:白在文中代表着真诚、大度、厚道、以德报怨等品质。与黑形成鲜明的对比。文中对老白发现的“独钓寒江”石进行了细致描写:“石头乃玛瑙石,白色,质地像奶。润、绵、厚。不浮、不薄、不浅。”这些描写也衬托了老白的美好品质,石如其人。
每个人物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6~7题。
鸟儿从不担心脚下的树枝
一个年轻人希望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可是,他总是畏首畏尾,生怕遭受失败,得不偿失。看着伙伴们取得了成功,他更加着急,于是跑去向苏格拉底请教。
听了年轻人的诉说,苏格拉底微微一笑,说:“我正准备出门,你既然来拜访我,不妨随我出去散散步吧。”
他们来到一个果园。果园里有许多挂满果实的树,树上有许多正在寻食的小鸟。
苏格拉底指着树上的小鸟对年轻人说:“你看,鸟儿们在高高的枝头上跳跃,有的枝条很结实,有的却是枯枝。如果枯枝突然断裂,站在上面的鸟儿会不会随枯枝一齐掉下来?”
“当然不会!鸟儿有翅膀,它们会飞走呀。”年轻人不假思索地说。
苏格拉底赞许地点点头:“你说得对。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担心树枝会断裂,因为它拥有自己的翅膀,人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翅膀。”
年轻人恍然大悟,高兴地说:“谢谢您,我懂了!”
6.文章结尾年轻人说“我懂了”,他究竟懂得了什么道理?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7.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小宇说:“我认为要想拥有自己的翅膀,必须付出足够的努力。”
小雯说:“我认为尝试很重要,不在天空中飞翔,怎么能拥有自己的翅膀。”
小美说:“善于反思,从每次经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翅膀。”
请围绕“如何拥有自己的翅膀”这个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阐述。(10分)
写作提示:①可以同意以上的某种观点,也可以另有自己的看法;②不少于字。
6.示例:人应该拥有真才实学,这样就不会担心失败。
7.略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第15题。
进城
山伯这辈子,去过一次县城,唯一的一次。
那天早上,跟往常一样,鸡叫第四遍的时候,山伯就起床了。一般情况下,张牙舞爪洗下脸,咕咕咚咚灌一碗水,一边啃着馍一边就下地了。可那天山伯一边往外走一边说:“今儿个到县城一趟。”
在灶台前忙碌的山娘愣了一下,撵出门外,瞅着山伯朦胧的轮廓,嘟囔道:“麦还没割完呢。”“丢不了。”山伯头也不回,闷声闷气地丢过来一句。“麦都焦了。”山娘还不死心。庄稼人,土地是他们的命。“值个啥?!”山伯走得执着,匆忙。山娘又叫道:“你没进过城,认识路?”“鼻子下边就是路!”山伯的话硬硬的,不容置疑。
望着山伯的身影消失在弯弯的山道上,山娘轻轻叹息一声。昨夜里他就烙饼似的翻来覆去没睡踏实,有啥关紧事?咋不吱声呢?去城里干啥?城里跟他们唯一有牵连的就是他们的儿子山子。
两年前,县里建铝厂,在全县范围内物色工人,山子有幸被选中。上班第一天,山子要赶镇里的班车,天不亮就上路了。山伯提出送他一程,山子说成啥也不让,到最后山伯也没有送成。
按照惯例,昨天是山子休班回家的日子,结果,山子没有回来,难道是因为这个?听山子说,铝厂在县城边上的一个乡,他要转好几趟公共汽车才能到单位。农闲时节,老头子曾想带着她到山子工作的地方看看,一想到复杂的路线,就打了退堂鼓。他今天是咋了?真的是去找山子?他会不会迷路?
后半晌的时候,山子回来了,一个人。山娘诧异地问:“没见到你爹?”山子一愣,不高兴地说:“他去干啥?我没见。”看到山子的反应,山娘哼哼唧唧的,不敢多说。山子说:“他啥时间去的?”山娘说:“一大早就去了。”山子黑着脸说:“我一大早就从厂里回来了。真是的,不嫌丢人!”山娘想数叨儿子两句,张了张嘴还是把话咽了回去。她明白,老伴弯腰驼背,走路不利索,形象不雅观,山子是嫌弃山伯到单位给他丢脸了。
等到了天黑,山伯才一身疲惫地回来。看到山子,他不自然一笑,低眉顺眼地说:“我摸到你们厂他们说你回家来了。”看到山伯蓬头垢面的样子,穿的衣服也分辨不出颜色山子的火气一下子上来了,气呼呼地说:“你去干啥?没事就不能在家歇着?”山娘不满地瞅了山子一眼。山伯嗫嚅着说:“昨个儿我听说公路上发生了车祸,一辆货车撞到了一辆公共汽车上,死伤了好几个人……我怕你回家搭乘那辆公共汽车……吓得我一夜没睡。阿弥陀佛,没事就好。”
山娘这才知道老头子去找山子的真正原委。事后,山伯对她说:“给你说了有啥用?让你也跟着担心?”
结尾一:多年后,等到山子理解到父母那满满的爱、暖暖的爱时,这时候,别说孝顺他们,连对他们说声对不起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他们已经藏在了坟里边,似乎依然害怕年少不懂事的山子。
结尾二:多年后,山伯已经去世,山子将山娘接到城里。山娘总会在夜晚看着山伯的照片出神,而山子总是埋怨自己当初没有早点接山伯进城,现在连弥补的机会都没有了。每到此时,山娘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话:“我进城,就是你爸也进城了。”
(作者:侯发山;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编)
15.学校《文苑》杂志推出了“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本期赏读的是小说《进城》。
(1)“照应”是文章的结构技巧,常见的种类有伏笔照应、首尾照应、文题照应等。这篇小说有两个不同的结尾,通读全文后,你认为哪个结尾更能体现照应这一结构技巧?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不少于50字)(5分)
(2)“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邀请你作为特约撰稿人,给这篇小说写一段赏析性文字,请完成这个任务。(10分)
写作提示:①首先说明你赏析的文本是由哪个结尾构成的;②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表达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来赏析:③结合文章内容;④不少于字。
15.(1)示例一:我认为结尾一更能体现照应这一结构技巧,“似乎依然害怕”与前文多处照应,如山伯面对儿子“低眉顺眼”“嗫嚅”,山娘面对儿子“不敢多说”“把话咽回去”等,细微处巧妙照应,使结构严谨。
示例二:我认为结尾二更能体现照应这一结构技巧,“我进城,就是你爸也进城了”照应了题目“进城”,同时也照应了开头“山伯这辈子,去过一次县城,唯一的一次”,可谓独具匠心。
(2)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18分)
黄河一掬
余光中
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我们来看黄河。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荒旷的河景。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个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我对友人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我们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虛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诗人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呼。女儿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选自《余光中散文选》,有删改)
12.作者走向河岸时,看到的“河景”有怎样的特点?(3分)
空廓(或:旷远)、寂寥、萧索、色彩暗淡。
13.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语句。(4分)
(1)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2分)
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哺育、滋养了中华文化,丰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2)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2分)
①写出了女儿心中黄河的庄严与神圣;②表现了女儿对黄河的虔诚、崇敬以及对黄河情结的传承。
14.作者说,这一瞬自己的“黄河一掬”“绝对值得”,为什么?(3分)
①触摸、领略到了黄洲深厚的文化成蕴;②表达了对黄河的景仰之情,确认了“我“与黄河的血脉关系;③黄河接纳了“我“,使”我“汇入中华民族血统,精神有了归属。
15.文章开篇写黄河的风沙,有什么作用?(4分)
①借风沙写初到黄河的真实感受,与后文对黄河的亲近、敬拜形成反差;②与后面诗文里的风沙形成呼应,以更好地表达对黄河的炽爱。
16.文末“隐隐的水声”指什么?请概述并说明理由。(4分)
“隐隐的水声”指归来后,黄河留给“我”的记忆、情愫和主观感受。
理由:①那次黄河“一掬”的经历,珍藏于名片盒里的黄河泥土,让作者铭记于心;②它们让作者获得了归属感、幸福感;③它们加深了作者对大陆无法割舍的思念和眷恋。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20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①无边丝雨,飘飘洒洒,连绵山脉笼罩在雨雾中,那天,是我来这所偏远山区小学支教的第一天。
②来之前我曾想,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我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或许能激发出孩子们探索外界的信心,甚至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③不过在一展抱负之前,我得先面对自己的生活问题。下雨导致了停电,小学里没有现成的床,幸亏我准备了睡袋。厨房里生锈的地锅满是污垢,第二天光刷锅我仿佛就刷了一个世纪。更令人头疼的是没有自来水,只有一个盛水的桶,桶里的水仅够洗漱、要是想做饭、洗澡,就得去校外打井水。
④每天放学后,送孩子们回家的时候,我会顺便家访。没想到,孩子们的上学之路道阻且艰,尽管政府已经把山路修得很平整,但很多孩子更愿意走林间小路,因为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穿行在树丛中的羊肠小路上,我明显跟不上他们的步伐。
⑤孩子们会时不时给我讲一些奇特的事情,比如山林的深处有野鹿、银狐,比如曾经有孩子上学途中从高高的山坡上滚下去,居然没有受伤……那些离奇的传说赋予了这片天地中的人们充满灵性和浪漫的生命元素。
⑥这种浪漫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只是昙花一现。当我亲眼看孩子们闷着头大口吃着缺油少荤的单调午餐时,我意识到这里的孩子们过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也明白了为什么一开始孩子们对我播放的有些纪录片提不起兴致。的确,面对这些小小年纪就艰辛生活着的孩子,我没有资格要求他们去关心遥不可及的远方和素不相识的人们。但我能做些什么?
⑦支教的最后一天,为了给我送行,孩子们早早来到学校画黑板画、贴气球、布置教室。他们的欢笑声像高原洁净的空气一般清新怡人,节目是孩子们提前好几天排练的,每表演完一个,我都拼命鼓掌。
⑧欢送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孩子们悄悄出去了。起初我没有在意,后来发现教室里人越来越少,门外响起呜呜哭声——整个走廊里都是蹲在地上哭的孩子。我手足无措,不知道先去安慰哪一个。我不忍心面对他们,转身回到教室,然而黑板上的字又一次刺痛了我,我疯狂地擦着满满一黑板孩子们写给我的话——“别走!留下来!”“留下来!别走!”任凭泪水恣意流淌。我真的太为难了!
⑨傍晚,坐在回程的高铁上,一位妈妈在给孩子指着远处美丽的红霞,孩子笑着;旁边坐着的是被山区孩子触动了的我,远方生活着的是通过我看到了大千世界的山区的孩子们。
⑩流年笑掷,未来可期。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8.下面对第①段环境描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点明“我”前去支教的时节是春季。
B.交代“我”去支教的地点是偏远山区。
C.为文章第③段停电情况的出现做了铺垫。
D.烘托了“我”对支教工作的恐惧心理。
19.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2分)
20.阅读第④—⑥,完成下面的填空。(6分)
这种生活状态造就了孩子们⑶,⑷的性格。
21.第⑧段中说“我真的太为难了”,是因为,(4分)
22.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含义。(5分)
(二)20分
18.(3分)D
19.(2分)突出刷锅时间长,体现支教生活的艰难
20.(6分)
⑴孩子们上学之路道阻且艰(2分)
⑵孩子们的午餐缺油少荤,十分单调(2分)
⑶⑷坚忍、纯朴、乐观(写出任意两点,2分)
21.(4分)“我”看到孩子们伤心,不知如何安慰“我”舍不得孩子们,但不得不离开
22.(5分)
评分说明:点明“念念不忘”的对象;揭示“必有回响”的两层含义。
“我”对孩子们念念不忘(孩子们对“我”念念不忘)。支教会激发孩子们探索外界的兴趣,这是孩子们对“我”的回响。支教也促使“我”持续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