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话机 >> 电话机市场 >> 大厂女孩辞职种草非洲Howcan
广交会连着进博会
各国外贸人来来往往
这个“00后”姑娘
的“贸龄”可能是最短的
“大厂女孩”辞职
变身“档口小妹”
不到半年
她操着一口“川音”+“川英”
把国货的“草”
“种进”了非洲小商户的群
但创业生活
可没那么光鲜
零基础、没货源
方菁常挂嘴边的是一句:
“Howcan?!”
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
蹲点外贸档口
也想问问她:Howcan?!
14:3123岁的方菁,没有主角光环加持。
大学专业跟外贸不相干;英语四级考了三次才过……她川味十足的“档口英语”,总夹杂着中文语气词。“到外贸电视机厂,先用英语做自我介绍,一碰到更精密的部件,我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去之前还打了小抄,都忘了。”
“刚开始做外贸,客户一给我打电话我就挂,我说我听不懂,让他们打字给我,我再去找翻译软件。”但,那又怎样呢?
小方的创业伙伴,是表姐杨巧灵——初中毕业就当“厂妹”,之后又去非洲打工。“她会说法语、葡萄牙语、加纳语、英语,都是自学的”。快速入门,姐姐用的是“土办法”。
非洲打工十多年后,姐姐办起一家货运小公司,接单非洲的传统外贸。在大厂待得有些迷茫的小方,看到了商机——
对于那些刚起步的非洲小批发商、想做点小生意的非洲妈妈们来说,很难直接找到“MadeinChina”原产地的好货源。他们订单小,不懂汉语,没实力来实地考察……网上找货,常常“货不对版”,售后又成了麻烦事儿。小方想做的,是打造一个可以信赖的“买手IP”,中国工厂“直通”非洲散户。
生意,从网上建群开始。第一批群友,是姐姐拉来的。每天,小方一边在广州外贸城的小档口,跟能来中国的非洲商户谈生意;一边在群里,跟更多来不了中国的群友们谈生意。每晚,她还要剪视频——先把要说的话翻成英语,跟着AI读熟,再配音剪辑,几乎天天到凌晨。
“如果年轻人都不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成,到底谁去做呢?”
做外贸,表姐算是方菁最大的“资源”了。但,“加入姐姐的时候,她每月发往非洲的货也只有一集装箱。”
订单量小,工厂看不上,小方开始吃了不少“闭门羹”。但通过社交平台,她找到了一些“厂二代”,敲开了工厂的大门。如今,传统制造业压力不小,“厂二代”们也在从小订单中寻找新的可能。
小方的视频越做越火,非洲群里已经有近八百人,每天等着看小方推荐产品;越来越多的中国工厂,也开始找小方毛遂自荐,推荐产品。“需求聚集需求,现在信任感已经建立起来了,就没那么难做了。”
第一个月只赚七百五十块,第三个月就卖到二十万,利润两万多——方菁觉得,这跟挣工资时的两万元,不太一样。
最早,为了拓客人,她会“手把手”教远方的群友,怎么玩转中国的互联网运营策略。“卖货时附张卡片,只要进你的群,就给10个赛迪(加纳货币)的红包……”看着对方的生意越来越好,小方一脸小骄傲,“他们的业务越来越好,我的业务也就越来越好。”
小方卖出去的写字板,还出现在非洲孩子们的课堂上。“本想做个平平无奇的土豪大老板,没想到还能给非洲教育做贡献”,她说,“你面对的不是数字,不是KPI,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给他们卖货,我觉得我在挣钱,他们却给我发谢谢,说希望今后继续帮忙找这些好货。”
每天,方菁坐公交车往返家、仓库和档口,车上要么谈业务,要么听播客。“得学习,太多问题了。你如果不成长,没有人给你做决策。”
她在四川内江的小镇长大,从小,就习惯靠自己。父母那辈在外打工,是奶奶带大了八个孙辈。
“看同学都梳很漂亮的辫子,就我每天灰头土脸。我看我幼儿园毕业照,左脚的鞋都穿到了右脚上。我之前怪我爸爸,为什么我小时候你不管我?我爸说,没办法,他也是十几岁就自己出去讨生活,他也没有人可以去示弱。”
爷爷也是一样,十几岁挑石子挣学费,“在那个年代还能读到中专,当上老师”;表姐也是一样,初中毕业,却从“厂妹”打拼成了自己的“创业合伙人”。
或许未来某天,小方再看今时创业路,也不过区区“两百米”。
离开前,小方带我们去了她未来的仓库。结果,老板不在,她只能踮脚张望,“这仓库对我们现在来说还有点大,但是……但是就图个好兆头!”
“人家搬大仓库,以后我们也搬大仓库”。是啊,未来,whoknows(谁又能知道)呢?
总监制|钱蔚王姗姗
监制|吴光秋
制片人|庄胜春汪洁
记者|庄胜春陈旭婷魏星
主编导|汪洁尚晓煜张宗尧
编导|孟柯言杨吉儿汤文昕单楚玉
摄像|牛永毅刘宁白金
视频|化军豪杨青
视觉|于江王健杨振江
技术|夏文
统筹|纪方
责任编辑:贾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