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机

国开大学教育研究方法形成性考核册

发布时间:2023/2/25 15:06:47   

《教育研究方法》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1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科学:一般的定义是指: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依据这个定义,可以这样理解教育科学:它是指关于正确反映教育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P1

2、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简称研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是指对某种现象或问题加以调查、审查、讨论及思考,然后分析和综合所得的结论或结果。狭义的研究是指以严密的方法探求某项事实的原理,获得正确、可靠的结果,本书所讨论的教育科学研究,包含广义与狭义理解的研究。P4

3、科学方法:是使科学研究正确进行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手段。P7

4、假设:是对于一定范围的事物、现象的本质、规律或原因的一种推测性的说明方式。假设具有两个特点:①以科学理论与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性;②具有推测的性质。P15

5、科学实验:是为了预定的认识目的,在严密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对客体进行研究的一种手段。科学实验的特征:①使过程纯化、简化和定向强化,控制变化条件,使某种现象的产生条件单一,为揭露该现象的本质联系提供条件,②使现象具有可重复性,③可通过模拟实验对自然过程进行间接研究,④为了探求因果关系,可使各种条件互相搭配,重新组合。P17

6、科学观察: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方法。P17

7、科学方法论:则是研究科学方法的专门学科。作为教育科学的方法论是以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问。P14

二、简答题: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联系。P1

答:首先,科学与技术两者的定义不同。其二,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和利用,即在于设计和制定用于生产,运动,通讯,科研及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它着重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实际任务,而科学是系统知识理论,是发现目前早已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规律,科学提供应用理论,而技术则是创造发明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之手段或规则,是将理论变成现实。其三,在很多情况下技术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是科学的结果。但就技术的发展而言,它是独立于科学之外而发展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中的很多实例说明了这一点,例如,水轮与风车就是证明,先有这方面的技术,而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则很晚才发展起来。

2、简述科学的特点。P2~3

答:科学的特点有:客观性、实践性、理论性、逻辑系统性、真理性及发展能够性。

3、简述科学研究的特点。P5

答:科学研究的特点:自觉性、组织性、继承性、创造性和探索性。

4、简述科学研究的类型。P6

答:科学研究的类型:探究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5、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P11

答: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准备阶段、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人类智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遇问题的能力、提出新问题来解决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做有价值的创造及服务的能力。

2、四会能力:学会认知(即让学生学会学习与自我成长,教给学生学会主动求知能力),学会做事(即教给学生学会目标设定与实现,使学生学会身体力行能力),学会共处(即教给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和合作的能力),学会成人(即教给学生学会成长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3、价值原则:即问题是否在理论与实用上有价值。

4、科学原则:即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简答题:

1、简单叙述科研问题提出的一般途径。

答:1、通过对人类教育行为仔细、认真的观察,提出各种研究的问题,确定科学研究的起点;2、寻求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各种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3、探讨经验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4、揭示已有理论的逻辑矛盾,或者是为了验证别人的理论;5、文献资料的启发,广泛的查阅文献,发现研究问题;6、与各行各界学者的交流;7、社会实际问题的探讨;8、交叉学科所产生的空白区。

2、简述叙述科研问题的一般分类。

答: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很复杂的,正确划分问题的类别,对于确定研究问题具有指导意义。这些类别有:1、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2、有意义问题与无意义问题;3、常规问题与突破常规问题;4、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3、简单叙述确定研究问题时的原则。

答:1、价值性原则,即问题是否在理论与实用上有价值;2、科学性原则,即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3、可行性原则,即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人力、物力、理论准备等。

4、简述应如何教会学生认知。

答:教会学生认知即让学生学会学习与自我成长的期望。教给学生学会主动求知能力。改变以教师中心,学生被动受教的教学传统,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主动求知,继而学到:(1)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2)从认知学习到认知策略;(3)从书本知识到生活应用;(4)从原理原则的理解到独出心裁的创造;(5)学会运用最新信息科学技能获取新知;(6)从学习心得中养成主动求知的兴趣与意志,进而奠定以后从事独立研究高深学术专业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自变量:能够独立的变化和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或因素。

2、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关因素或特征。

3、中介变量:即位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起联系、传导、转化或解释变量之间关系作用的变量,由于它起中介作用,因而得名。

4、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是否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由于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说,具有最大的可能使总体的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表现,从而保证由样本推论总体。

5、教育研究设计:是为能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取客观、明确、可靠的研究结论,而制订出周密、科学、完整的研究工作计划和安排。

6、信度: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所得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

7、效度: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在揭示所研究内容的本质或其规律方面的准确、客观、科学程度,或者说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简答题:

1、研究设计的工作内容。

答:取样时机、工具设计、分析设计、执行设计。

2、列出4种随机取样方法。

答:简单随机取样法,等距随机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法、整群随机取样法、多段随机取样法。

3、简单随机取样法。

答: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出若干个单位作为样本。它保证总体的每一个对象有同等的被抽取到的可能性,并要求它们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简单随机取样法的具体抽取方式有两种:抽签和利用随机数字表。

4、分层随机取样法。

答:分层随机取样法就是先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型(统计上称为层),再根据类型的数量在总体数量中所占的比例(或比率),然后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的数量,最后按随机原则和确定的各类型样本抽取数量,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

5、取样的原则。

答:取样的基本原则是随机性原则,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是否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是完生均等的。由于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说,具有最大的可能使总体的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表现,从而保证由样本推论总体。

6、取样的一般过程。

答:完整的取样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规定总体、选定抽样方法、确定样本容量并选取样本。7、操作定义的原则。

答:设计操作定义的两条基本原则:一致性原则、独特性原则。

论述题:

1、试比较不同取样方式的优点与不足。

答:(1)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简便易行,误差计算方便,在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当知道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时,要想对其加以控制,就不能采用简单随机取样法。(2)等距随机取样法比简单随机取样法更简便,它能在总体的整个范围内有系统地抽取样本,因此,一般情况,其样本更为准确、抽样误差比简单随机取样误差小。但是,如果总体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或变化,系统取样所得的样本就可能出现系统偏差,这是运用等距随机取样法时应当注意的。(3)分层随机取样法的优点是代表性和推论的精确性较好。它适用于总体单位数量较多,并且内部差异较大的研究对象,在样本数量相同时,它比简单随机取样法、等距随机取样法的抽样误差小,而在抽样误差的要求相同时,它则比简单随机取样、等距随机取样所需样本容量少。此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各层采取不同的抽取方式和比例,使取样更加灵活。分层随机取样法的局限性是要求对总体各单位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否则就难以做出科学的分类。有时候,这一点在实际研究前难以做到。如果是采用最优分配分层随机取样,则需根据前人资料(或以往研究经验)或试测估计标准差,因而比较烦琐。(4)整群随机取样法的优点是样本比较集中,适宜于某些特定的研究。如教学实验一般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因此,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教育实验中常用此法。此外,在规模较大的调查研究中,整群随机抽样易于组织,可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其缺点是样本分布不均匀,代表性较差,抽样误差(因各群间差异较大)也比较大。(5)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可综合运用各种抽样方法,简便易行,节省经费,对研究总体范围大、单位多、情况复杂的情况十分有效。其不足是抽样误差相对于简单随机取样大。

2、举例说明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答: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消除法。消除法是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它是控制无关变量的理想方法和基本方法。消除无关变量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无关变量产生原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为了消除“霍桑效应”,可采用”双盲程序”。2、恒定法。恒定法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例: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3、平衡法。平衡法就是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措施或方式,使其影响通过平衡而抵消,达到控制他们的方法。平衡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例:比较名来自离异家庭的儿童与名来自正常家庭的儿童,由于他们在年龄、心理成熟、所在学校条件、性别比例等方面均基本相同。因此,他们之间的差异可以认为是家庭变量造成的。

第四章

名词解释:

1、文献的定义: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一切载体”,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也包括有实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

2、文摘:属于一种期刊性情报检索刊物,它以简短的文字概括介绍一定时期内有关文献的题目、出处及简要内容。

3、分析维度:也称分析类目,是根据研究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和标准。

4、平均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个评判者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计算公式为:K1,2(平均相互同意度)=

简答题:

1、文献的种类。

答:教育研究文献的内容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内容加工方式、用途大致可以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2、文献法的一般过程。

答: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合述。

3、积累文献。

答:积累文献是另外一种搜集文献的工作形式。首先,文献积累应努力做到内容充实和丰富。其次,积累文献应该有明确的指向性。第三,积累文献应该全面。

4、积累文献的方式。

答:文献集聚到一定程度,就需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逐渐使之系统化。可以通过做卡片、写读书摘要、作笔记等方式,有重点的采集文献中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部分。

5、分类整理的要求。

答:对分类整理教育文献的两个要求:一是不能以今天的观点甚至理想来美化或苛求历史性文献中的内容;二是不能随意剪裁史料,来满足预先编制的结论或现成的结论。

6、内审的方法。

答:内审方法指:文字性文献的互证,用实物来验证文字性文献、把文献描述的内容与产生文献的历史背景对照,或把文献描述的内容与研究作者的生平、立场与基本思想对照,进行判断。

7、文献综述的一般形式和结构。

答:总体上,文献综述的形式和结构一般可粗略分五个部分绪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和建议、参考文献目录。

8、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分析基本过程。

答: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分析的基本过程是:1、对评判者进行培训;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独立进行评判分析;3、对他们各自的评判结果使用信度公式进行信度系数计算;4、根据评判与计算结果修订分析维度(即评判系统)或对评判者进行培训;5、重复评判过程,直到取得可接受的信度为止。

9、比较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异同点。

答:相同之处:二者都是对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方式记录保存下来的内容加以研究。不同之处:它们的具体分析处理程序是不同的。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文献法是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新的事实和资料。其主要工作步骤是文献查阅、鉴别评价、归类整理,最后做出评述性的说明。

10、试述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答: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多种研究目标的研究工作。主要的类型有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比较分析、意向分析。研究总体的确定直接依赖于研究目标的建立,在适当的研究目标建立起来后,就可以分析、确定出它的研究总体。分析单位是指在内容分析法中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单位。设计分析维度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采用现成的分析维度系统,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自行设计。抽样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界定总体,二是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来源取样、日期抽样、分析单位取样。

作业2

第五章

简答题

1、无结构式问卷与结构式问卷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无结构型问卷属于开放式,没有固定的回答格式与要求,对填答问卷者来讲,可以自由回答,故又称作开放型。这种类型的问卷,多用在研究者对某些问题尚不清楚的探索性研究中。因为答卷人回答自由,答案多种多样,所以整理资料比较费时费力。可使对问题的了解更深入,即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使对问题的探讨在更深度的情况下进行。如果采用集体的访问,可以将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来,供集体讨论。填答者可不受任何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说明填答者的动机、态度、意见等,利于作深度研究使用。缺点是资料分散,难以统计,而且需要花费填答者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构型问卷可根据是否使用文字,划分为图画式与文字式。图画式比较适合文字能力较差的儿童与文盲被试,在跨文化研究中应用较方便,可少受文化影响。结构型问卷根据答案的不同形式还可划分为:选择式、排列式和尺度式。适合于使用统计方法和进行量化处理。

2、简述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各自适用的情况。

答:个别访谈,适合于访问某个特定个体的情况,了解带有隐私性、隐蔽性和个人性的情况,作深入的与“解部麻雀”式的研究。集体访谈,适合于了解某个群体(比如男生、特殊家庭的学生、有某种共同爱好的学生等)的情况和想法;进行类型学的分析研究;了解各种不同的情况和观点。

3、简述访问法的一般步骤。

答:分为取样,设计调查表与试查,设计、调查访问程序。

4、结构型访问法。P

答:结构型访问法,又称标准型,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问题标准化,即事先拟好题目,问题次序和谈话用语,按一定的方式询问。

5、非结构型访问法。P

答:这种方法是指实现不预定表格,也不按固定的问题顺序去问,访问者可以就某些问题与被访问者进行自由的交谈,以了解某些想研究的心理问题,这种方法适合于探索性研究。

6、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法。P

答:前者是双方面对面地坐在一起交谈的方式;后者是双方不直接见面,而是通过电话、电脑等工具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7、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法。P

答:前者是由一个研究者和一个被访者所构成的访谈,后者是由一至三名研究者和两名以上的被访者所构成的访谈。

第六章

简答题

1、观察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观察法具有的特点为:观察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观察对象的自然性、观察的客观性和观察的直接性。观察法对教师的功用是了解学生。

2、理论的准备对于观察有什么影响?

答:在观察的准备阶段和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理论的准备。理论决定观察内容。在教育领域,观察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水平非常重要。例如,一个观察者,如果持有的是传统的旧观念,他会观察教师的语言、仪表、板书,看他讲授是否科学、有条理等,如果以持有“促进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中心”的观点,他的观察重心是学生,会注意学生的表情、行为、神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6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