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话机 >> 电话机发展 >> 惊悚片电话结局说不通是你没看懂结尾的
年的尾巴,韩国电影里又出了一匹大黑马,这就是最近讨论度居高不下的惊悚烧脑片《电话》。
对于普通观众们而言,其实《电话》的设定并不复杂,女主人公书妍身处年,她家的房子曾于年发生过命案,巧合的是,房中的座机电话从来没有更换过,在某种神秘力量的驱使下,年遇害的少女英淑,在死之前用这部座机联系上了年的书妍,二人在交流中互通了20年间的重要历史事件,随后通过99年少女英淑的干预,对历史做出了一系列的影响和改变。
其实,这样的故事情节,观众并不陌生,《蝴蝶效应》、《恐怖游轮》、《超时空来电》等经典影片,早就为我们打好了观影基础,再复杂的人物关系、再纠葛的多线叙事、再烧脑的情节反转,都难不倒现在的影迷和网友。
但奇怪的是,看完《电话》的结局,不少人大呼“搞不懂”、“说不通”,“存在bug”,甚至网络上很多言之凿凿的解析和评论,也都是管中窥豹,无法真正解答最核心的问题。
其实,绝大部分观众,已经初步理解了电影,对于基础设定和主要情节,他们是“看懂了”的。正是有了一定的理解,所以才会发现结尾的“问题”,才会对那个“生硬的转折”提出质疑。
但同时,他们也低估了导演和编剧的努力,因为《电话》中的时空因果逻辑自洽,自成体系,只不过表述得较为隐晦,让人难以把握。
所以,我们会从头开始,以最浅显易懂的方式,把《电话》中所有的线索、要素掰开了、揉碎了、捋直了,一一呈现在大家面前,然后,再好好地解释一下那个存在“巨大bug”的“败笔式”结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电影中的时空四要素
之所以说《电话》中的时空因果自成体系,是因为导演设置了许多细节来不断完善电影中的世界观。
这些细节可以总结出四个要素:因果要素、中心要素、环境要素、记忆要素。只要能理清、看懂这四个要素,结尾的谜题就可以不攻自破了。
1、因果要素理论
因果要素可以细分出三个要素点:传递信息、接受信息、执行行为。
也就是说在电影中,每次想要改变未来,必须通过电话完成这三个动作:年的人传递一个重要信息;年的人接收这个信息;年的人针对信息执行一个足以改变未来的具体行为。
我们将电影中完成这三个要素点的人物称为:传递者、接收者、执行者。
举个例子:
年的书妍(传递者)通过电话讲述了自己的父亲死于煤气事故(传递信息);
年的英淑(接收者)知道了这个事故(接收信息);
年的英淑(执行者)关掉了煤气阀门(执行行为)。
当执行行为完成后,历史的改变就被触发了。
需要指出的是,因果要素是理解整部电影的基础,引入传递者、接收者、执行者的概念是为了以最浅显的方式去理顺后面的三个要素以及电影结局。
2、中心要素理论
和《蝴蝶效应》等电影不同,要想吃透、看懂《电话》,单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896.html